Linode 過了三年,終於想起來要推出 Managed Databases 服務了

看到 Linode 宣佈 Managed Databases 服務:「Linode Managed Databases in Open Beta」。

測試期間不用錢,但目前只有支援 MySQL,其他幾個像是 PostgreSQLRedisMongoDB 都還沒推出 (在 roadmap 上):

Our new managed database service is now in open beta for new and existing customers! We currently support MySQL during this beta—with a near-term roadmap to add PostgreSQL, Redis, MongoDB—and plan to include additional features.

搜了一下隔壁 DigitalOcean 的資料,Manage Databases 這條產品線在 2019 年二月推出 PostgreSQL 的版本:「Our Valentine’s Gift to You: Managed Databases for PostgreSQL」,在 2019 年八月推出了 MySQL 與 Redis 的版本:「Take the worry out of managing your MySQL & Redis databases」,然後在 2021 年六月推出了 MongoDB 的版本:「Introducing DigitalOcean Managed MongoDB – a fully managed, database as a service for modern apps」。

不過 Vultr 看起來是還是完全沒有樣子,相比起來 Linode 好像不算慢?

另外看起來 DigitalOcean 是跟 MongoDB 合作,不像 AWS 自己另外用 PostgreSQL 搞了一套 XDDD

Akamai 併購 Linode

目前在 Hacker News 首頁第一名,Akamai 併購 Linode:「Akamai To Acquire Linode to Provide Businesses with a Developer-friendly and Massively-distributed Platform to Build, Run and Secure Applications」,Linode 的新聞稿則是在「Linode and Akamai」,Hacker News 上的討論在「Akamai to Acquire Linode (akamai.com)」這邊。

併購金額與預期的時間表:

Under terms of the agreement, Akamai has agreed to acquire all of the outstanding equity of Linode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for approximately $900 million, after customary purchase price adjustments. As a result of structuring the transaction as an asset purchase, Akamai expects to achieve cash income tax savings over the next 15 years that have an estimated net present value of approximately $120 million. The transaction is expected to close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22 and is subject to customary closing conditions.

好像會有記者會... 應該會有更多說明。

Vultr 可以帶自己的 IP 位置使用

Twitter 上看到 Vultr 可以帶自己的 IP 使用:

翻了一下發現是 2015 年就提供的功能:「Announce IP Space on the Cloud with Vultr」,而旁邊的 LinodeDigitalOcean 似乎都沒翻到...

在文件「Configuring BGP on Vultr」這邊可以看到需要先驗證 IP 是你的,算是業界常見的作法,跟當初申請 AWSDirect Connect 類似的作法。

DigitalOcean 送出 Form S-1

Hacker News Daily 上看到的消息,DigitalOcean 送出 Form S-1:「d898181ds1.htm」,在 Hacker News 上也有不少討論:「DigitalOcean S-1 (sec.gov)」。

這個消息跟 2020 年年初的裁員也可以交叉看一下:「DigitalOcean 裁員」,另外在 TechCrunch 上也有報導:「DigitalOcean’s IPO filing shows a two-class cloud market」。

Hacker News 上蠻多人在抱怨 DO 的產品,像是機器的效能,操作界面的穩定性,還有客服的反應... 不過這些跟 IPO 倒是沒什麼關係,重要的是每年的營業額有做出來:

Per its S-1 filing, DigitalOcean generated $203.1 million in 2018 revenue, $254.8 million in 2019 and $318.4 million in 2020. The company closed 2020 out with a self-calculated $357 million in annual run rate.

自己用的話應該還是偏好 VultrLinode...

Vultr 也推出 Kubernetes 服務 (Beta)

看到 Vultr 也打算要推出 Kubernetes 這個產品線了:「Announcing Vultr Kubernetes Engine!」。

這樣加上之前的 LinodeLinode Kubernetes Engine (LKE)DigitalOceanDigitalOcean Kubernetes (「DigitalOcean 也推出 Kubernetes 的服務」),比較知名的幾家 VPS 都推出 K8S 的產品線了。

對於不是 cloud provider 的 VPS provider 來說,直接拿 K8S 整合可以建了一組 mini-AWS 的架構出來,而且因為軟體還算紅,既有的 ecosystem 也可以直接拉進來,不需要另外重新學。不過因為 K8S 發展很快,還是可以常常看到各種踩雷抱怨文... XD

對於使用者來說,如果有一定的量與技術能力,加上想要省錢的話,用這些 VPS 提供的 K8S 服務看起來是個不錯的選擇。

應該找些時間更新之前自己摸索的那些東西了 (之前整理在「Kubernetes」這邊),理解底層會怎麼弄的對於在分析問題時還是蠻重要的 (i.e. 通靈),記得兩年前如果自己要弄 K8S master HA 還是 beta 功能...

一人團隊的技術架構

Hacker News Daily 上看到的文章,在講一人團隊時所設計的技術架構:「The Tech Stack of a One-Man SaaS」。這種資訊通常帶有個人偏好,維護成本算是蠻重要的重點,在多人團隊就未必會這樣選,但就拿著爆米花看戲的心態來說應該還 OK。

像是作者很明顯熟悉 Python,就可以看到他裡面會列出許多 Python 相關的 toolchain 與維護工具。

裡面比較有趣的是他對 DigitalOcean 的 K8S 問題很多抱怨了一番,然後換去 Linode 後又因為不想要自己管 PostgreSQL 而決定搬到 AWS 上面,可以用 RDS 省事... 花錢解決 XD

算是當短文小說在看...

Hacker News 上對實體機房的討論 (雲與地的討論)

看到 Hacker News 上的「Ask HN: Is your company sticking to on-premise servers? Why?」這邊在討論為什麼還是有公司使用傳統的實體機房。

用雲的價值在於彈性,因為雲上加機器的時間成本比傳統實體機房低很多:加的量小的時候,主要的成本就是簽核需要的時間 (即使是電子簽) 與 setup 的時間 (如果沒有自動化),量大的時候可能會需要另外採購。

另外很多雲端服務的廠商除了 IaaS 以外也提供了很多 SaaS 的服務,這點對於建制的成本又降低了不少。

相反的,如果你的需求已經很固定了 (變動不大),而且又已經有一定的規模了,用傳統實體機房自己搭建會便宜很多,即使包含人力維護成本也都還是低很多。

另外討論裡也有提到雲端的頻寬費用,這一直都是雲端的痛點:目前雲上面的頻寬都超貴,所以用規模大一點的雲端公司會透過架構上的設計,把大的流量利用 HTTP/HTTPS 的 CDN 省下來。像是使用 AWSNetflix 設計了 Open Connect,藉以降低頻寬成本。

不過說到頻寬,AWS 的 Amazon Lightsail 就是個有趣的東西了,一樣是在 AWS 的架構內,但帳務上面把整包費用包的跟外面的 VPS 一樣...

DigitalOcean 裁員

上個禮拜的消息了,DigitalOcean 決定裁員:「DigitalOcean is laying off staff, sources say 30-50 affected」。

推出新產品與新服務的速度不算快,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組織龐大造成的... 如果是的話,這次的裁員未必是壞事,以 TechCrunch 拿到的內部消息知道是 30~50 人,大約是全體的 10%。

另外一個問題是 DigitalOcean 提供的 CPU 一向都是三家裡面最慢的 (另外常被拿出來比較的兩家是 LinodeVultr),在大家都是一樣的服務下,這個缺點就蠻明顯的...

許多 VPS 同時宣佈停止營業的消息

前陣子有許多 VPS 同時宣佈停止營業的消息:「20 VPS providers to shut down on Monday, giving customers two days to save their data」。

文章裡面列了 20 個 VPS,而這 20 個在 LowEndBox 上都有出現,我就把搜尋的連結直接整理出來了,想確認的人可以展開來看 XDDD:

話說我之前也中了兩個 (SupremeVPS 與 UMaxHosting),後來就覺得 LowEndBox 上的站台都怪怪的... 結果最近就有人開一個站整理出倒閉表格 XDDD:「LowEndDeadPool」。

開頭也講得很直接,現在 LowEndBox 基本上的貨色基本上都是... XD:

As of December 2019, it is pretty safe to say that all hosts listed at LowEndBox are a scam at best (except for QuadraNet and Virmach).

現在得透過其他方式找...

OpenVZ 裡的 Docker

前幾天在公司弄 GitLabGitLab CI,前者光跑起來都還沒動他就先吃 1.5GB 左右的記憶體,動兩下就 2.5GB 了。後者的 CI 隨著使用的情況而改變,不過最少丟個 1GB 差不多...

公司用的機器當然是還好,先簡單弄一台 t3a.medium (4GB) 跑 GitLab 主體,然後另外一台 t3a.small (2GB) 跑 CI 的 Runner,真的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再往上拉...

不過自己也要弄的時候就會考慮到成本問題,畢竟也只有自己一個人用,如果在 Vultr 上面租類似的機器就要 USD$30/month,其他的 KVM VPS 也都差不多價錢。

OpenVZ 的 VPS 主機一向都比 KVM 的 VPS 便宜不少,但有不少限制。其中一個限制就是沒辦法跑 Docker,這樣就沒辦法把 GitLab CI 的 Runner 跑上去了 (有其他模式可以跑,但我這邊偏好用 Docker)。

查了一下資料 (因為記得 OpenVZ 有計畫要支援 Docker),發現 OpenVZ 7 已經支援 Docker 了,而且在官方文件上面也都已經有說明了:「10.3. Setting Up Docker in Virtuozzo Containers」、「Docker inside CT vz7」。

然後順著找一下,發現市場上也已經有 OpenVZ 7 的 VPS,而且會宣傳支援 Docker,試著租一個月也確認可以跑,這樣代表之後又有更多選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