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Debug Visualizer」這個 extension,在 VS Code 裡把 debug 過程視覺化:
沒有在用 VS Code,不過這個功能對於需要在腦袋裡面模擬時的 loading 抽出來,看起來還不錯啊 XD
幹壞事是進步最大的原動力
看到「Debug Visualizer」這個 extension,在 VS Code 裡把 debug 過程視覺化:
沒有在用 VS Code,不過這個功能對於需要在腦袋裡面模擬時的 loading 抽出來,看起來還不錯啊 XD
在「VisiData」這篇看到的專案,專案的頁面在「A Swiss Army Chainsaw for Data」這邊,從 screenshot 可以看出來是 terminal 的檢視工具:
會注意到是因為支援 .xls
:
explore new datasets effortlessly, no matter the format: vd foo.json bar.csv baz.xls
在 SUPPORTED SOURCES 這邊可以看到完整的支援清單,居然連 pcap 也支援,不知道看起來如何 :o
這應該是上個禮拜蠻熱鬧的一件事情 (i.e. 很多人看熱鬧 XD),就是 Google Chrome 從 Visual C++ 改成用 Clang 編譯:「Clang is now used to build Chrome for Windows」。
文章裡推敲效能應該不是主要的因素,因為在不同項目測試下各有千秋,而且差距都不大:
We conducted extensive A/B testing of performance. Performance telemetry numbers are about the same for MSVC-built and clang-built Chrome – some metrics get better, some get worse, but all of them are within 5% of each other.
後面有猜測換過去的原因,可以看出因為 open source 加上 Google Chrome 團隊有強大的技術能力下,用 open source 軟體可以對 compiler 大量客製化各種功能,另外也是因為一個 compiler 就可以吃多個平台,可以省下一些跨平台的力氣 (像是相容性語法)。
而 Visual C++ 在商業支援與文件兩方面比較好的優勢,在這個情況下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AWS 每個產品最近都丟出好多東西 (因為年底要到了嗎?),這次是 Amazon Route53 透過拖拉界面簡化 DNS 的設定:「New – Route 53 Traffic Flow」。
可以從這幾張畫面看出來 Traffic Flow 的用法:
看畫面的資訊,功能都是本來在 Route53 上就有的,這次是設計界面讓使用者在 AWS Management Console (也就是 Web Console) 上更容易設定進階的分流。
Mike Bostock (D3.js 的創始人之一) 在 Eyeo 2014 上展現了要如何將演算法視覺化表現出來:「Visualizing Algorithms」。
既然是對演算法的展示,當然也都伴隨著對資料的處理。每一個圖形表示都有 D3.js 的 sample code 告訴你怎麼產生的。
與其他看到的 D3.js 範例不同,他給出來的範例可以感覺到「樸實無華」的壓迫感。文章開頭用梵谷「隆河上的星夜」也很配合整篇文章的風格。
有玩 D3.js 或是對資料視覺化的人有興趣或是有研究的人都應該去看他怎麼表現「動作」(演算法) 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