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 CSS 達到可折疊的 tree view

Hacker News 上看到「Tree views in css」這篇,講怎麼用純 CSS 技巧達到可折疊的 tree view:

主要是用了 ulli 的 html 結構來搭建 tree view 的意義,再透過 <summary><details> 這兩個本身就有 toggle 能力的元素來操作展開與收合,後面就是 visual effects 的設計了。

Can I use 這邊可以看到支援度沒什麼問題 (連 Android 4.4 的 WebView 都支援),除非你還得跟 IE11 奮戰:「Details & Summary elements」。

YouTube 史上第一個破四十億次播放的影片:Despacito

前幾天 2017/10/11 達到了:「Luis Fonsi & Daddy Yankee's 'Despacito' Is First Clip to Hit 4 Billion Views on YouTube」。

出自「Gangnam Style (music_video)」這頁。

不到一年的時間 XD

依照這個速度,應該是下個月會破 UINT_MAX (4294967295)?當年 YouTube 的人有在 Google+ 上發了一則關於超過 INT_MAX 的 PR 稿 (不過後來刪除了):「Gangnam Style overflows INT_MAX, forces YouTube to go 64-bit」。

所以這次會發嗎?

ScyllaDB 2.0 要引入 Cassandra 3.0+ 的 Materialized View

最近 ScyllaDB 的網站改版了... (有種不習慣的感覺)

ScyllaDB 2.0 打算要引入 Materialized View (出自 Apache Cassandra 3.0+):「Materialized Views preview in Scylla 2.0」。

一般 Materialized View 的實做方式是另外存一份,所以你可以在上面加 Index 之類的設定讓存取速度變快...

不過 Cassandra 不是本來就以讀慢寫快為優勢嗎,要速度可以考慮用 cache 疊出來,或是其他方式,當初 Cassandra 會開發這個功能就有點... XDDD

Reddit 在處理 Page View 的方式

Reddit 說明了他們如何處理 pageview:「View Counting at Reddit」。

以 Reddit 的規模有提到兩個重點,第一個在善用 RedisHyperLogLog 這個資料結構,當量大的時候其實可以允許有微小的誤差:

The amount of memory varies per implementation, but in the case of this implementation, we could count over 1 million IDs using just 12 kilobytes of space, which would be 0.15% of the original space usage!

維基百科上有說明當資料量在 109 這個等級時,用 1.5KB 的記憶體只有 2% 的誤差值:

The HyperLogLog algorithm is able to estimate cardinalities of > 109 with a typical error rate of 2%, using 1.5 kB of memory.

第二個則是寫入允許短時間的誤差 (pageview 不會即時反應),透過批次處理降低對 Cassandra cluster 的負荷:

Writes to Cassandra are batched in 10-second groups per post in order to avoid overloading the cluster.

可以注意到把 Redis 當作 cache 層而非 storage 層。

主要原因應該跟 Redis 定位是 data structure server 而非 data structure storage 有關 (可以從對 Durability 的作法看出來),而使用 Cassandra 存 key-value 非常容易 scale,但讀取很慢。剛好兩個相輔相成。

新版 Instagram 將可以看到影片播放次數了

Mashable 的報導說下個版本的 Instagram 將會提供影片播放次數資訊了:「Instagram videos will get cool new updates to let you see how popular you are」。

The number of times a video is viewed on Instagram will soon no longer be a mystery.

Instagram is adding a new feature that will tally view counts much like parent company Facebook already does, eliminating a major blindspot for marketers attempting to tap into the app's 400-million strong audience organically.

愈來愈多 social network 往 video 這塊著力...

EMR 對 S3 Consistency 的補強

今年一月的時候,Netflix 曾經寫過一篇關於對 S3 的 Eventually Consistency 的問題:「Netflix 對 S3 的 Eventually Consistency 的補強...」,當時 Netflix 的作法是實做 s3mper 以確保一致性。

過了半年,AWS 的人在 EMR 上實做了類似的功能:「Consistent View for Elastic MapReduce's File System」。

看文章的說明,應該是用到 DynamoDB 負責 S3 上資料的狀態,而 DynamoDB 的資料並不會砍掉,所以在使用時要注意這點 :o

Zend Framework 1 的 Zend_View 與 Zend Framework 2 的 Zend\View 的差異...

Zend Framework 1 的 Zend_View 實踐了 Rasmus Lerdorf (PHP 發明人) 的想法「PHP 本身就是 template language,不應該在 PHP 裡面再發明一套 template language」。

Zend_View 是可以獨立拿出來用的,使用方式很簡單:

$view = new Zend_View();
$view->setBasePath(realpath(__DIR__ . '/../application/view'));
echo $view->render('index/index.phtml');

這樣對應的 template 檔案是 application/view/scripts/index/index.phtml

Zend Framework 2 除了改用 namespace 外 (所以名稱從原來的 "_" 改成 "\"),還把 Zend\View 深度整合到 Zend\Mvc 裡,這使得要獨立拿出來用的手續就變得... 超... 麻... 煩...

透過 Composer 安裝的人除了在 composer.json 裡面要設定 zendframework/zend-view 外,還要設定 zendframework/zend-filter 才會動 (不知道為什麼沒被放進 dependency),像是這樣:

    "require": {
        "zendframework/zend-filter": "2.2.*",
        "zendframework/zend-view": "2.2.*"
    }

另外 ZF 2 的 Zend\View 則是透過 resolver 物件設定要讀哪個目錄,而非之前用 setBasePath 打發:

$resolver = new \Zend\View\Resolver\TemplatePathStack(
    array(
        'script_paths' => array(
            realpath(__DIR__ . '/../webdata/view/')
        )
    )
);

$renderer = new \Zend\View\Renderer\PhpRenderer();
$renderer->setResolver($resolver);

echo $renderer->render('index/index.phtml');

這樣對應的 template 檔案是 webdata/view/index/index.phtml,跟 ZF1 相比少了一個 scripts

ZF 的文件一如往常的難讀,還是要去翻 source code 才知道要這樣用,所以也跟往常一樣,寫下來避免之後又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