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libtree 來看 library dependency

在「Libtree: Ldd as a tree saying why a library is found or not (github.com/haampie)」這邊看到的,本來看到名字以為是與樹狀資料結構有關的 library,結果實際看了發現這邊的 libtree 指的是將執行檔裡面使用到的 dependency (library) 展成樹狀:

比起 ldd 的輸出多了更多資訊,這個在想辦法解決 library 問題時比 ldd 好用不少。

下雨天才會通的網路

Hacker News 上看到「The Wi-Fi only works when it's raining (predr.ag)」,原文是「The Wi-Fi only works when it's raining」,基於文章的發表日期,雖然作者宣稱是 true story,但我還是沒辦法確定... 但內容還蠻有趣的:

Happy April 1st! This post is part of April Cools Club: an April 1st effort to publish genuine essays on unexpected topics. Please enjoy this true story, and rest assured that the tech content will be back soon!

文章裡面提到作者的老爸是工程師,他老爸自己開的公司跟家距離算近,所以他老爸用指向性天線,把公司的商用 internet 橋接到家裡用,用了十年都沒什麼問題,但最近幾個禮拜開始只有下雨天才會通?

這聽起來蠻反常的,下雨應該只會讓訊號更差才對...

直接跳到最後的揭曉,原因是鄰居的樹在這十年內長高擋到訊號了,而下雨天會讓植物稍微垂下來,於是下雨天時訊號就通了...

作者的解法則是升級設備,把本來 802.11g 的設備換成 802.11n 的設備,抗干擾的能力更好 (這邊應該是指 coding & 5GHz):

We replaced our old 802.11g devices with new 802.11n ones, which took advantage of new magic math and physics to make signals more resistant to interference.

另外作者文章用的子標題應該是與 Five stages of grief 相關,不過文章裡是 Denial-Bargaining-Determination-Debugging-Realization。

修好 Trac 1.6 上的 TracSubtickets

Trac 1.6 總算從死了三年的 Python 2.7 換成了 Python 3,所以算是蠻強大的升級動力,但也可以想像到相關的 plugin 其實因此爛了不少,加上 Trac 現再用的人愈來愈少,沒有人會修這些問題,所以你就得當「沒有人」跳下去修...

標題上提到的 TracSubtickets 算是這樣的一個套件,他的概念很好用,但大概從 Trac 1.2 以後就沒什麼更新了,先前有遇到 MySQL 8.0 的資料庫搭配起來會撞到關鍵字而出錯,得自己修。

而這次遇到的問題是 TracSubtickets 在頁面輸出子票資訊時用到 ITemplateStreamFilter 這個功能,而從官方文件開頭也可以看到問題:Trac 1.4 的時候內部的 template engine 就從自家研發的 Genshi 換成了 Python 社群用的更廣泛的 Jinja2,但當時只是先標成 deprecated,還沒到不能用,直到 Trac 1.5.1 時拔掉了,所以接下來的 Trac 1.6 就沒得用了。

在官方的「Replacing the ITemplateStreamFilter interface」有提出建議的方法,是用 JavaScript 改 DOM:

The only way left to alter the generated content is to perform these modifications dynamically on client-side using JavaScript.

我看了半天 Trac 1.6 的程式碼,看起來的確沒有什麼比較好的方法可以處理... 只能回來照官方的方法走,後續的問題就是看要處理的多乾淨 (或是多髒)。

因為 Trac 本身沒有 client template engine (像是 React 或是 Vue 之類的),我決定這邊還是讓 server 端全部把 html string 都產生出來,再由 client 端生一個 div 直接用 innerHTML 塞進去:這樣就不用傳一包 JSON 到 client 端慢慢組了...

於是就出現了這包 diff/patch:「Comparing cae40fb..master · gslin/trac-subtickets-plugin」。

基本的思路是,既然以前的 filter_stream() 是產生 html tree 的程式碼,那就重複拿來用,把結果輸出轉成 html string,用 add_script_data 丟到 window 下的 global variable (喔耶),再寫一段 javascript 把這串東西塞進本來在的 DOM 位置。

這樣至少就能動了...

透過 CSS 達到可折疊的 tree view

Hacker News 上看到「Tree views in css」這篇,講怎麼用純 CSS 技巧達到可折疊的 tree view:

主要是用了 ulli 的 html 結構來搭建 tree view 的意義,再透過 <summary><details> 這兩個本身就有 toggle 能力的元素來操作展開與收合,後面就是 visual effects 的設計了。

Can I use 這邊可以看到支援度沒什麼問題 (連 Android 4.4 的 WebView 都支援),除非你還得跟 IE11 奮戰:「Details & Summary elements」。

又一份講基本 RDBMS 的文件

前幾天在 Hacker News Daily 看到「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Databases」這篇文章,裡面講了很多基本的 RDBMS 的概念,另外 Hacker News 上對應的討論在「Things to know about databases (architecturenotes.co)」這邊。

裡面講了 B-treeB+tree 的差異:

不過這點在維基百科上也蠻清楚的文字說明:

A B+ tree can be viewed as a B-tree in which each node contains only keys (not key–value pairs), and to which an additional level is added at the bottom with linked leaves.

另外裡面的 sorted 的那張圖:

這邊的說明不完全正確,在維基百科上的「Database index」這個條目裡面有提到 Non-clustered、Clustered 與 Cluster 三種架構,這邊圖片所表示的是 Non-clustered。在 InnoDB 裡面 data 是照 primary key 順序存放的 (沒有指定時會有一套邏輯選出哪個欄位當 PK,最後的情況是有 hidden key)。

再來就是提到 isolation,這邊也講的比較淺,只提到 ANSI 標準裡面的 SERIALIZABLEREPEATABLE READ (RR)、READ COMMITTED (RC) 與 READ UNCOMMITTED (RU) 四個,但沒提到像是 SNAPSHOT ISOLATION (SI) 這類的也很常見的標準。

說到 SI,在查 Snapshot isolation 的資料時整理了一下 PostgreSQL 的混亂情況。

在 PostgreSQL 9.0 以及更早前的版本,你指定 SERIALIZABLE 其實只有做到 Snapshot isolation 的等級,到了 9.1+ 後,SERIALIZABLE 才是真正做到 ANSI 定義的強度:

Snapshot isolation is called "serializable" mode in Oracle and PostgreSQL versions prior to 9.1, which may cause confusion with the "real serializability" mode.

另外 ANSI 定義的 isolation level 很難「用」 (但還是值得學起來,算是基本的東西),實際上的使用都是看各家資料庫對 isolation level 的保證程度來設計。

PostgreSQL 裡的 B-tree 結構

在「Indexes in PostgreSQL — 4 (Btree)」這邊看到講 PostgreSQLB-tree 結構以及常見的查詢會怎麼使用 B-tree。

裡面講了三種查詢,第一種是等號的查詢 (Search by equality),第二種是不等號的查詢 (Search by inequality),第三種是範圍的查詢 (Search by range)。再後面講到排序與 index 的用法。

雖然是分析 PostgreSQL,但裡面是一般性的概念,其他使用 B-tree 結構的資料庫也是類似作法...

openrsync

在「openrsync imported into the tree」這邊看到 openrsync 專案進入到 OpenBSD 的 source tree 內。

rsync 是使用 GPLv3 授權,這個授權剛出來的時候,幾個比較大的 BSD 的團隊都有找律師研究過,最後都是做出不要把 GPLv3 的軟體放進 source tree 的建議,但 rsync 算是很好用的工具 (尤其是在效率上)。

看起來 openrsync 這個專案主要的目的就是重新實做出 ISC license 版本的 rsync:

This is an implementation of rsync with a BSD (ISC) license. It's compatible with a modern rsync (3.1.3 is used for testing, but any supporting protocol 27 will do), but accepts only a subset of rsync's command-line arguments.

然後目前只有設計在 OpenBSD 上跑,其他平台可能需要花些時間 porting 修正相容性:

At this time, openrsync runs only on OpenBSD. If you want to port to your system (e.g. Linux, FreeBSD), read the Portability section first.

GitHub 上的 Git repository 只是個 mirror,真正在管理程式碼的部份還是使用 CVS

This repository is a read-only mirror of a private CVS repository. I use it for issues and pull requests. Please do not make feature requests: I will simply close out the issue.

Mark Callaghan 花五分鐘介紹 LSM trees

實做 MyRocksMark Callaghan 花五分鐘在 CIDR 2019 上介紹 LSM tree:「Geek code for LSM trees」。翻了一下發現 CIDR 是兩年辦一次,跟之前遇過的 conference 不太一樣...

投影片在「Diversity of LSM tree shapes」這邊可以看到,在五分鐘內講完的前提下規劃出的重點...

Amazon Aurora (MySQL) 推出相容於 MySQL 5.7 的版本

Amazon Aurora (MySQL) 推出相容於 MySQL 5.7 的版本了:「Amazon Aurora is Compatible with MySQL 5.7」。

不過網站上的介紹還沒更新:

Amazon Aurora is a relational database service that combines the speed and availability of high-end commercial databases with the simplicity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open source databases. The MySQL-compatible edition of Aurora delivers up to 5X the throughput of standard MySQL running on the same hardware, and is designed to be compatible with MySQL 5.6, enabling existing MySQL applications and tools to run without requiring modification.

5.7 其中一個賣點在於支援 Spatial index (透過 R-tree),不過 AWS 的版本看起來是自己用 B-tree 加上 Z-order curve 實做:「Amazon Aurora under the hood: indexing geospatial data using Z-order curves」。

我覺得看看就好啦,拿 244GB RAM 的 r3.8xlarge 跑 1GB 的 data set,當大家是傻逼嗎...

Percona 宣佈支援 MyRocks (MySQL 上的 RocksDB engine)

RocksDBFacebookGoogle 放出的 LevelDB 改出來,然後被更多人接受並且投注資源的 library... (看兩邊的 GitHub 應該就會有感覺了)

而 Facebook 的人在改進後又花了不少力氣 porting 到 MySQL 上...

之前 Twitter 上就有看到不少消息,這次算是在 Percona 官方的 blog 上正式公佈要支援 MyRocks 的消息:「Announcing MyRocks in Percona Server for MySQL」。

依照目前的計畫次在明年 2017 的 Q1 放出 experimental build,依照 Percona 的品質慣例,應該是可以拿來在測試環境下跑的順順的 (在還沒有 heavy loading 的前提下):

We will provide the experimental builds of MyRocks in Percona Server in Q1 2017, and we encourage you to start testing and experimenting so we can quickly release a solid GA version.

文章下面的 comment 剛好有人提到 Percona 另外一個產品線 TokuDB,這兩個產品線重複的問題:

MyRocks seems pretty similar to TokuDB. They are both write-optimized. MyRocks uses LSM tree while TokuDB uses fractal tree.

How do the 2 compare? Which one would you recommend using?

之前被 Percona 買下的 TokuDB 跟 Facebook 所發展出來的 MyRocks 的產品重複性頗高 (都是為了寫入的部分最佳化)。應該還是因為 fractal treeLSM tree 成熟度造成的效能差異還是太明顯吧 (當然另外也跟後面公司投入的資源有關),讓 Percona 決定還是要支援 MyRocks,而不是全力推動自家買下的 TokuDB... (唔,變成阿斗了?)

不知道成熟後有沒有機會變成 InnoDB replac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