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Astrometa DVB-T2 收數位無線電視台 (DVB-T)

以前用的 USB 電視棒壞掉了,去網拍上找了一隻新的來用,翻了一下跟 LinuxTVWiki 上的 Astrometa DVB-T2 這頁的圖片一樣 (2014 版本的圖):

先講一下重點,如果你買到的 USB 電視棒跟我一樣,應該可以看到兩個 source 可以收 DVB-T,而這兩個 source 都可以測試看看,在我家裡測試 Sony CXD2837ER 的收訊明顯好很多:

另外順便一提無關緊要的事情,本來在查資料的時候以為是 2013 的古董版本,但研究了一會兒發現 2013 版的「DVBT2」字比較大,所以不是 2013 版的:

插入到 Ubuntu 的時候可以看到幾個有趣的東西:

[Sat Dec 30 11:59:49 2023] usb 1-6.3: DVB: registering adapter 0 frontend 0 (Realtek RTL2832 (DVB-T))...
[Sat Dec 30 11:59:49 2023] dvbdev: dvb_create_media_entity: media entity 'Realtek RTL2832 (DVB-T)' registered.
[Sat Dec 30 11:59:49 2023] usb 1-6.3: DVB: registering adapter 0 frontend 1 (Sony CXD2837ER DVB-T/T2/C demodulator)...
[Sat Dec 30 11:59:49 2023] dvbdev: dvb_create_media_entity: media entity 'Sony CXD2837ER DVB-T/T2/C demodulator' registered.

意外的發現有兩個支援 DVB-T 的晶片,首先是 Realtek RTL2832 有被抓到,然後被註冊到 /dev/dvb/adapter0/frontend0 這邊。

Realtek 官網上只翻到了 RTL2832U 的資料,裡面比較有趣的是支援了 ISDB-T,不過如果在日本的話還需要 B-CAS 才能解:

Includes ISDB-T(SBTVD-T) 1-Seg

另外 RTL2832U 也支援 FM:

Includes Radio Support (FM/DAB/DAB+)

而第二個的 Sony CXD2837ER 被註冊到 /dev/dvb/adapter0/frontend1 這邊,另外在 LinuxTVWiki 可以看到 CXD2837ER 只被用在了 2018 版本,而且在外觀的部分提到了「or same as 2014 or 2017 revision」,所以看起來手上的版本應該是 2018 版的,但是殼長得跟舊的一樣。

翻了 Sony CXD2837ER 的 datasheet,可以看到支援 DVB-{T2,T,C}:

The Sony CXD2837ER is a combined DVB-T2 (incl.T2-Lite), DVB-T and DVB-C demodulator

看起來是為了 DVB-T2 而放進來的?不過台灣目前還是用 DVB-T 就是了。

Anyway,目前用起來唯一的缺點是看電視的時候同時跑 dvb-fe-tool --femon -f 1 會造成畫面破格,這點要再看看怎麼解決,不過不是大問題...

Amazon EC2 推出新世代 Intel CPU,以及奇怪的 Flex 產品

Jeff Barr 公告了 Amazon EC2 推出了新的 Intel CPU 產品線:「New Seventh-Generation General Purpose Amazon EC2 Instances (M7i-Flex and M7i)」。

先講 m7i,這個比較好理解,就是 Intel 新的 CPU,然後很隱晦的只宣稱了「比其他雲端廠商的 Intel CPU 快 15%」:

Today we are launching Amazon Elastic Compute Cloud (Amazon EC2) M7i-Flex and M7i instances powered by custom 4th generation Intel Xeon Scalable processors available only on AWS, that offer the best performance among comparable Intel processors in the cloud – up to 15% faster than Intel processors utilized by other cloud providers.

而與前一代的 Intel 機種相比 (應該是 m6i?) 則是高了 15% 的 CP 值:

The M7i instances are available in nine sizes (with two size of bare metal instances in the works), and offer 15% better price/performance than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of Intel-powered instances.

另外這次最有趣 (但未必好用) 的是推出了 m7i-flex,宣稱再「很多情境下」比 m6i 的 CP 值高了 19%:

M7i-Flex instances are available in the five most common sizes, and are designed to give you up to 19% better price/performance than M6i instances for many workloads.

這邊有提到 m7i-flex 是把 m7i 砍了 5% 價錢:

The M7i-Flex instances are a lower-cost variant of the M7i instances, with 5% better price/performance and 5% lower prices. They are great for applications that don’t fully utilize all compute resources. The M7i-Flex instances deliver a baseline of 40% CPU performance, and can scale up to full CPU performance 95% of the time.

但在「General purpose instances」這邊比較清楚,但可以跑超過 40% CPU 的時間限制在 24 小時內的 95%:

For times when workloads need more performance, M7i-flex instances provide the ability to exceed baseline CPU and deliver up to 100 percent CPU for 95 percent of the time over a 24-hour window.

這個設計頗微妙的,旁邊 ARM-based 的 t4g 就先不提了,至少不是 drop-in replacement...

m7i.large (2 vCPU + 8GB RAM) 在 us-east-1 的價錢是 $0.1008/hr,你可以完全沒有阻礙的用他 100% 的 CPU。

m7i-flex.large 是 $0.09576/hr,剛好省 5%,代價是有 5% 的時間必須壓在 40% 以下。

而拿 t3 系列的機器來比較,t3.large 也是有 2 vCPU + 8GB RAM,但他內建的 baseline CPU 是 30%,價錢則是 $0.0832/hr。

從這邊可以看出來,大多數的小應用還是會往 t3 甚至是 t3a 丟。

只有 24 小時的平均 loading 超過 40%,但又不是 24 小時都超過 40% 的應用,也就是現在應該是在 m6am6i 上面跑的,才有可能會評估 m7i-flex

更不用說 AWS 上 m6a 的收費比 Intel 的 m6i 少了 10% 啊,這個產品定位在細算後很微妙:應該是有他可以出現的地方,但怎麼算都不多... 有點像是 AWS 跟 Intel 交代的產品?

但順著邏輯,這個方法其實是 billing-based 的方案,跟技術沒有太多關係,如果 Intel 可以做,那麼 AMD 與 ARM 應該也遲早會出現?

看起來像是 t 系列產品的延伸,但好像可以再等等,看會不會在 AMD 與 ARM 的產品線上推出類似的東西?

Amazon EC2 上的一些小常識

Twitter 上看到 Laravel News 轉發了「Mistakes I've Made in AWS」這篇,講 Amazon EC2 上面的一些小常識。

在 EC2 中,T 系列的機器 (目前主要是 t2/t3/t3a/t4g) 對於開發很好用,甚至對於量還不大的 production system 也很好用,加上 Unlimited 模式可以讓你在 CPU credit 用完時付錢繼續 burst。

文章裡面有討論到,使用 T 系列機器時,常常是不怎麼需要大量 CPU 資源的情境,這時候 AMD-based 的 t3a 通常都是個還不錯的選擇,大概會比 Intel-based 的 t3 省 10% 的費用。另外如果可以接受 ARM-based 的話,t4g 也是個選項,價錢會更便宜而且在很多應用下速度會更快。不過同事有遇到 Python 上面跑起來的行為跟 x86-64-based 的不同,這點就得自己琢磨了...

另外就是目前的 EBS 預設還是會使用 gp2,而在 gp3 出來後其實大多數的情況下應該可以換過去,主要就是便宜了 20%,加上固定的 3000 IOPS。

不過也是有些情境下是不應該換的,主要是 gp2 可以 burst 到 250MB/sec,但 gp3 只給了 125MB/sec。雖然 gp3 可以加價買 throughput,但加價的費用不低,這種需求改用 gp2 應該會比較划算。

不過這邊推薦比較技術的作法,可以掛兩個 gp3 (也可以更多) 跑 RAID0 (像是在 Linux 上可以透過 mdadm 操作),這樣 IOPS 與 throughput 都應該可以拉上來...

AWS 的 T4g 系列機器增加服務區域

先前在「AWS 推出了 ARM 平台上 T 系列的機器」這邊提到 Amazon EC2 推出採用 ARM 系列的 t4g.*,當時亞洲區只有東京與孟買可以使用,現在在更多區域都推出上線了:「Announcing new Amazon EC2 T4g instances powered by AWS Graviton2 processors along with a T4g free trial in Asia Pacific (Sydney, Singapore), Europe (London), North Americas (Canada Central, San Francisco), and South Americas (Sao Paulo) regions」。

抓了一下新加坡的價錢:

t4g.nano 2 N/A 0.5 GiB EBS Only $0.0053 per Hour
t3.nano 2 Variable 0.5 GiB EBS Only $0.0066 per Hour
t3a.nano 2 Variable 0.5 GiB EBS Only $0.0059 per Hour

可以來測一些東西看看如何了...

phk 的 ministat

Facebook 上看到朋友貼的統計分析小工具:「A small tool to do the statistics legwork on benchmarks etc.」,看了一下原來是 phk 寫的,後來被拉出來獨立跑...

從兩個檔案讀取兩組數列,然後用 Student's t-test 分析的小工具,在 manpage 裡面可以看到說明:

Specify desired confidence level for Student's T analysis. Possible values are 80, 90, 95, 98, 99 and 99.5 %

雖然說有些人不喜歡 Student's t-test 被濫用,不過畢竟還是一套合理的數學方法,在分析的時候可以快速的判斷...

翻了一下發現 Ubuntu 也有得裝:「Ubuntu – Package Search Results -- minist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