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Hacker News 上看到「Lessons from building GitHub code search (youtube.com)」這篇在講 GitHub 的 Code Search (今年九月在 Strange Loop 上的演講),同時演講者 Luke Francl (帳號是 100k) 也有在 Hacker News 上留言回答一些問題:
影片裡面有不少資訊,挑我自己覺得有趣的地方整理一下。(不是依照影片的順序)
首先是現成的 search engine (Elasticsearch) 會濾掉太多資訊,其中一種例子就是在程式語言中,各種 token 像是 <
、=
以及 >
這些,都算是有用的資訊。
另外一方面是 Elasticsearch 的架構下沒有辦法利用 fork 的性質 (以及 Git 的 branch 性質),所以在處理 fork 類的 repository 會造成大量重複的資料,但 fork 的資料會有 99% 以上是與原來的 repository 相同。
舊的系統有 312 servers,包括了 24960 cores 與 20TB RAM,直接平均下來,每一台機器是 80 cores 與 65GB RAM,而跑一次 reindex 會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新的系統則降到了 130 servers,包括了 8320 cores,但記憶體加到了 65TB RAM,直接平均下來,每一台機器是 64 cores 與 512GB RAM,後面有列出來是 Azure 的 L64s v3,剛好就是 64 cores 與 512GB RAM,然後帶有 640GB temp disk 與 8*1.92TB 的 NVMe disk。
另外有提到這套新的系統雖然比較小 (除了記憶體),但卻是 3 clusters,這也剛好解釋記憶體變成原來三倍的原因。
而更重要的是,因為有多個系統,所以他們可以在上面對 production 等級資料量進行測試,而且不用害怕炸掉東西。
而且新的系統從零 rebuild 一次只需要幾天,不像之前需要好幾個月。這些改變使得 engineer 更容易進行個重嘗試與改善,而不用把精神花在要怎麼維持相容性。
回到 CPU 數量的下降,這邊沒有直接提到原因,但演講裡有提到有不少東西改用 Rust 寫,等於是從 JVM 換到原生程式碼,對於會有大量時間花在 CPU 運算的服務來說是個明顯的加分。
中間有兩個提到演算法的事情也蠻有趣的。
第一個是在 Delta compression 的地方,把 fork 後的差異當作是 delta,要最小化整個 fork tree 的成本,剛好把這個東西轉換成圖論的問題,就可以套用 Minimum spanning tree 這個經典的演算法,而且 MST 太經典,有很多變形也都有人研究過,有限成的演算法可以用。
另外一個提到的是 Alexander Neubeck,從 LinkedIn 上的資料可以看到他在 Google 的時候就是負責 Code Search,後來到 GitHub 看起來剛好加入對應的團隊,他開發了一個新的資料結構 Geometrics XOR filter 來解決 Delta compression 遇到的問題。
在 Hacekr News 上的討論可以看到有人抱怨還是缺了重要的功能,不過這畢竟是砍掉重練開始搞,而且是配合 Git 與 GitHub 的特性設計的,可以預期會缺東西,但就像演講裡提到的,新的架構可以讓整個團隊更快的迭代進行各種嘗試,後續就比較會是官方要取捨實作哪些功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