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出手直接讓 Sam Altman 與 Greg Brockman 成立新團隊

不算太意外的一步,Satya Nadella (微軟的 CEO) 直接宣佈讓 Sam AltmanGreg Brockman 加入微軟,包含了其他的 team member,另外還特別講了一句會儘快提供需要的資源:

X (Twitter) 上的全文:

We remain committed to our partnership with OpenAI and have confidence in our product roadmap, our ability to continue to innovate with everything we announced at Microsoft Ignite, and in continuing to support our customers and partners. We look forward to getting to know Emmett Shear and OAI's new leadership team and working with them. And we’re extremely excited to share the news that Sam Altman and Greg Brockman, together with colleagues, will be joining Microsoft to lead a new advanced AI research team. We look forward to moving quickly to provide them with the resources needed for their success.

微軟與 Satya Nadella 在這次爆炸後,災難處理接近最完美的劇本了?

讓 Sam Altman 回去 OpenAI 大概不是好方案,很明顯已經有嫌隙了,尤其是直接被 Greg Brockman 點名過的 Ilya Sutskever

把 Sam Altman 與 Greg Brockman 放出去找 VC 開新的公司,不如還是讓直接微軟吃下來。

現在變成全部都還是在微軟的帝國裡面。

這個方法 Satya Nadella 完全可以對董事會交代,也能對微軟自家內部合作的團隊交代。

另外推文裡有提到 Emmett Shear 接手 Interim CEO,這樣看起來 Mira Murati 應該也是會過去 Sam Altman 那邊了。

後續應該就是看團隊元氣大傷後可以恢復多快了,少掉的 Ilya Sutskever 這塊要怎麼補?

勸人從 Linux 跳到 FreeBSD 的戰文...

前幾天在 Facebook 上看到正妹朋友的貼文,然後在 Hacker News Daily 上也看到了:「Technical reasons to choose FreeBSD over GNU/Linux」。

標準的戰文 XDDD

在這篇講的是 FreeBSD 在技術上的優勢 (雖然我覺得很多不是優勢...),作者在一月的時候有另外兩篇在講 BSD (不只是 FreeBSD) 與 Linux,主題偏政治面 (包括了社群的運作方式) 與 license 之類的問題,也是戰文:「Why you should migrate everything from Linux to BSD」與「Why you should migrate everything from Linux to BSD - part 2」。

不過畢竟就是戰文,拿爆米花來吃就好,還是用的順手比較重要。當初 FreeBSD 的 issue tracking system 換掉以後,覺得太卡就抽手了,不然還蠻愛 Ports 的架構的...

Scrum 的適合場景:「外包團隊」

在「工程師幹話」的『老闆想要成長 — 我們就讓老闆「看見」成長』這篇裡面提到了 Scrum

台灣最接近 Scrum 的組織是國軍。一個 Scrum team 不應該太大,所以一個班只有九個人,然後有一個直接的 PO,叫做班長;每天工作之前都有的 standup meeting 呢,叫做早點名;至於固定時間都有的 retrospective 會議呢,叫做榮團會。所以,如果我們真心相信有個 Scrum 外型的組織就可以提昇效率的話,就等於,我們居然會願意相信:中華民國國軍是個高效率的組織。

這篇文章花了半個小時才看完,真是有夠長的... 裡面描述了很多事情,與一些時間線對一下,大概知道哪個段落在講什麼事情。

之前跟其他朋友聊到 Scrum 的時候我都有先說我的結論,就是我覺得 Scrum 只適合用在「外包團隊」與「業主」之間的互動,目前看到的其他情境都不合理。

利用 Scrum 的架構,可以改善傳統的外包情境:

  • 通常業主給不出完整的 spec,於是外包團隊無法估算成本,所以外包團隊利用 Scrum 機制,每個 sprint 可以要求業主每次提供一點 spec,然後依照這些 spec 估時 (點數) 並且計費 (換算成 manhour,然後得出人力成本與利潤)。
  • 如果業主一開始就可以給出完整的 spec 也沒關係,spec 先切出第一個 sprint,在每個 sprint 結束後,跟業主確認下一輪的內容。

Scrum 在外包團隊可以掌握的範圍,大幅改善了傳統外包簽約的困難。

對於業主不知道要做什麼的,可以降低業主一開始就需要提供很多資料 (spec) 的門檻。

而對於業主已經知道要做什麼的,可以提供修改的時間點。這對於超長期的合作時特別有用,像是軍事外包案常常一個外包就是五年或是更長,sprint 的機制讓業主可以在中間很自然的修改規格,而不是加簽附約的方式修改 spec。

另外,在簽署 Agile Manifesto 的 17 人名單也可以看出來,裡面專搞 Scrum 的差不多都是在外包或是在當顧問,那麼,推出一個「學派」再告訴客戶這樣做會更好,是個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而從 Scrum 裡面的其他細節也可以看出來他們怎麼把外包團隊想要避開的問題「包裝」起來賣給客戶:

  • 透過大幅縮短 milestone 的設計「sprint」,可以依照每個 sprint 收款,也因為通常 sprint 的單位長度比 milestone 的時間短很多,外包團隊的現金流的品質會比以前好。
  • 在 daily standup meeting 可以取得目前專案的進度,一方面可以在內部追蹤,避免有項目出事,另外一方面可以向業主回報,讓業主有安全感。
  • 再來是 Scrum 要求每個 sprint 的內容不可以被變更的問題,這點則是避免了客戶端的手伸進來,而改變了成本結構導致虧本。但也提供客戶修改的空間:允許下個 sprint 修改,重點在於該收的錢有收到。

而以上的這些東西放到公司內就會變得很奇怪:

  • 外包公司不在意手上做的產品是不是合理,只在意工時 (人力成本) 合不合理。而公司內的團隊合理性的才會下去執行,甚至有可能做到一半才發現不合理而需要全面中斷 (因為 startup 常常在做一些以前的人沒做過的事情)。
  • 在外包公司裡,PO 無法伸手進 sprint 修改既定事項,要硬改就是得照合約先把這個 sprint 的錢付掉,所以這情不太會發生。而在公司內 PO 常常是老闆或是大主管,伸手進來改不會有什麼賠償成本,Scrum 的這條規定在公司裡面就是沒有罰則的法律。
  • 公司成員遇到問題卡住 (不知道怎麼解、自己不會解、需要別人一起幫忙解) 或是進度會跟不上的情況應該是發現時馬上通知,而不是擺爛等到隔天的 standup meeting 才提出來。於是你會發現找不到 daily standup meeting 的目的。

另外一個問題是:

  • 營運端的成本造成估時不準確。像是上線後,系統的 downtime、bugfix 而使得原來團隊成員需要支援的情況,導致一個人的輸出不可能有 40 hours/week。

這點也是在外包公司不會遇到,而公司內不可避免會遇到的情況。

差不多把該講的都列出來了,這是我覺得外包時用 Scrum 適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