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洲使用 Internet 的痛點

在「Engineering for Slow Internet (brr.fyi)」這邊看到的,這幾天還蠻紅的文章,在講網路受限的情況下要怎麼想辦法:「Engineering for Slow Internet」,作者是南極洲計畫 (USAP) 的 IT (目前已經回美國本土)。

主要的技術限制有幾個,第一個是對外網路的時間是有限的,因為受限於經過上空的衛星是有限的,這是 2023 年十月的一些資料:

可以看到主要是 DSCS (五顆服役中,但不是每科都有經過南極上空) 與 TDRS-6

這個是物理限制,沒有 workaround 可以做,所以所有人都得照著對應的時段安排傳輸。不過應該有其他的衛星可以隨時聯絡 (emergency channel),畢竟算是半個軍事計畫?

Hacker News 上也有人討論到 Starlink 好像還是有一些衛星會飛過南極洲,但不確定是否有 relay 的能力,如果有的話似乎也能考慮看看?(不過可能會需要客製天線,畢竟緯度的關係,設備需要的工作溫度區間不太一樣)

另外一個大問題是 latency,平均的 latency 是 750ms,而且 jitter 會到數秒:

Round-trip latency averaging around 750 milliseconds, with jitter between packets sometimes exceeding several seconds.

第三個是速度,一般使用者的平均網路速度大約是個位數的 kbps 到狀況好的時候大約是 2mbps,差不多是 1990 年代數據機的速度:

Available speeds, to the end-user device, that range from a couple kbps (yes, you read that right), up to 2 mbps on a really good day.

文章基本上就是圍繞這些問題在討論。

因為 latency 過高,而很多應用程式 (web 或是 app) 寫死 timeout,所以造成網路明明就有慢慢在傳輸資料,你放著慢慢傳遲早會傳完,但卻因為超時而失敗。

另外因為頻寬有限的問題,沒有提供續傳機制 (app 裡面沒做,或是沒有提供檔案直接讓有技術能力的人下載,像是 wget -c 這樣的工具) 就很容易因為失敗浪費頻寬。

另外是遇到軟體更新機制 (像是安全性更新) 無法下載檔案後直接安裝,都會有裝到一半中間要連網的事情。

另外一塊是現在太多工具太肥大,一個簡單的功能要先下載一包 20MB javascript 之類的 (然後換算一下前面提到的頻寬,在網路最好的情況下得花 80 秒下載這包 javascript)。

如果你的使用者族群包括了這類網路狀況不是很好的地區,這篇提到的蠻多東西都還蠻值得參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