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inxi 列出系統資訊,在回報問題時提供環境

在「GPU Survival Toolkit for the AI age: The bare minimum every developer must know」這篇看到的工具,雖然裡面是講 GPU 相關的事情,但看到這段:

inxi -G

This command provides information about the graphics subsystem, including details about the GPU and the display.

inxi 這個工具是用 Perl 寫的,在 manpage 的說明是:

inxi - Command line system information script for console and IRC

提供一些資訊給使用者,方便使用者在問問題時順便複製貼上到 IRC 或是論壇。

看了一下系統的 dependency,我的桌機是因為 xubuntu-desktop 這個套件相依裝進去的,這是 XFCE 桌面環境的套件。

Ubuntu 的預設環境沒有包這個套件進去,會需要額外安裝。

macOS 要提供 DirectX 介面了

Hacker News 上看到 macOS 要提供 DirectX 介面了:「DirectX 12 Support on macOS (twitter.com/andytizer)」,原推是:

算是降低遊戲引擎維護的成本?讓開發商更有意願實作?不確定會有什麼效果...

uBlock Origin 1.48.0 的改善

Hacker News 上看到「uBlock Origin 1.48 adds readiness status, code viewer, and other fixes (github.com/gorhill)」這則消息,uBlock Origin 在 1.48 有個蠻重要的 UI/UX 改善 (Readiness status at browser launch)。

uBlock Origin 預設會搭配「工人智慧」維護的列表,這些列表通常都不小,在剛開瀏覽器,還在讀取的過程中去看網站會遇到阻擋不完整的情況。

先前沒有辦法知道這個問題,在這版加上了對應的 icon color 來解決,黃色表示還在讀:

這時候跑去逛網站的話會出現驚嘆號:

讀取完後 icon 會變成標準的紅色,但驚嘆號仍然會留著,表示這個頁面未必有完整過濾:

正常有阻擋的則是這樣:

理論上可以減少 bug report XDDD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reports caused by this issue which is outside of uBO's control, uBO's toolbar icon will now reflect its readiness status at browser launch.

如果把 OpenSSL 包裝成 GUI 版本

Hacker News Daily 上看到這則,蠻有趣的嘗試,如果幫 OpenSSL 包裝成 GUI 版本的話,可能會長的樣子:「If OpenSSL were a GUI」,而 Hacker News 上對應的討論在「If OpenSSL were a GUI (smallstep.com)」這邊可以看到。

要注意的是這是 mock 出來的圖,而不是真的有人這樣幹了一個版本出來。主要是在帶出 OpenSSL 這個工具極度複雜的問題,另外也因此帶出 GUI application 的取捨問題,在 Hacker News 上的討論都有人提出來。

不過讓我吸引的點反而是 mock UI 的選擇上,看起來作者選了 Platinum 風格 (Mac OS 8 & Mac OS 9),在維基百科的「Appearance Manager」這個頁面有提到:

The default look and feel of the Appearance Manager in Mac OS 8 and 9 is Platinum design language, which was intended to be the primary GUI for Copland.

是個讓人懷念的風格,而且意外的看起來反而讓 GUI 柔和不少,而且其實就功能性來說還蠻不錯的?

Firefox 的 UI/UX 歷史

Hacker News 首頁上看到「Firefox UI/UX History (github.com/black7375)」這篇,整理了 Firefox 的 UI/UX 歷史,裡面也試著分析各個不同版本的優缺點。

話說看到這個最早的版本的 screenshot 讓人懷念 (還叫做 Phoenix 的版本):

裡面也提到了一些 fork,像是「Early (v1 ~ v3)」這個 UI 版本的 fork 還可以在 SeaMonkey 看到。

到了「Classic (v4, 2011.3)」這個版本,目前還有在維護的 fork 則是 Pale Moon,不過核心的部份沒有跟上,很多網站的新功能是沒辦法用的。

接著是「Australis (v29, 2014.04)」這個版本,目前已經沒有在維護的 fork 了,2021 年年底 Basilisk 宣佈停止維護。

然後是「Photon (v57, 2017.11)」這個版本,目前還有在維護的 fork 是 Waterfox 的 G3 系列。

目前最新的一個是「Proton (v89, 2021.06)」這個版本。

網頁的死亡線

是一篇 2017 年的文章,前幾天在 Hacker News 上重新被提出來:「The Line of Death (2017) (textslashplain.com)」。

文章開頭在講瀏覽器 UI 的信任區,這條線以上是 native UI,以下是網站可以任意操控的內容:

所以 UI 上面有些小細節讓你區分,但這其實對不是專精 phishing 的人很不友善:

另外當然就會提到 browser-in-a-browser (以及 picture-in-picture) 類的 phishing 了:

另外提到了 Fullscreen API,這使得信任區間變成 0:

提到 Fullscreen API 所以就去翻資料,意外發現 IE11 居然支援這組 API,雖然是帶 ms 的 prefix,而且不支援一些輔助性的功能 (像是傳回 Promise object)。

這些 UI 與 security 類的問題,主要還是得考慮到使用者未必那麼熟悉,以及就算有經驗的人也很有可能不小心中獎...

jless:檢視 JSON 的工具

前幾天在「Show HN: Jless, a command-line JSON viewer (pauljuliusmartinez.github.io)」這邊看到用 Rust 寫的 jless 這個工具,官網有個動圖可以參考:

這樣方便不少,就不需要自己在對半天...

另外也剛好拿來練手,把 Rust 寫的套件包成 Ubuntu PPA:「PPA for jless」。

主要是 cargo vendor 這個指令可以把相依套件都抓下來放到 vendor/ 下面,然後設定 .cargo/config.toml 後就可以在本地端處理了,這對於 build farm 限制 internet 連線的情況會好用很多...

curl 的 command line 工具也要支援 JSON 格式了

Daniel Stenbergcurl 的 mailing list 上宣佈要支援 JSON 格式:「JSON support」,用法在「JSON awareness in the curl tool」在這邊可以看到,另外在 Hacker News 上的討論「The time might come when we add some JSON specific command line options (curl.se)」也可以翻翻。

討論裡面馬上有提到 HTTPie,這個套件基本上也算是標配了 (而且在各大 distribution 的 package 都有內建,直接裝就可以了),可以看到主要是處理 POST 輸入時的 JSON 部份 (在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的情境下),HTTP response 輸出的部份一般都還是用 jq 處理。

不過 curl 自己又定義了一套指定 JSON 內容的方式...

很多 ls 開頭的指令...

Twitter 上看到 ls* 指令:

文章是「ls* Commands Are Even More Useful Than You May Have Thought」這篇,本來以為是要裝軟體的,結果發現在講的都是已經內建裝好的指令...

包括了很多跟底層硬體界面相關的指令:

  • lsblk (儲存裝置相關)
  • lshw (硬體)
  • lscpu (CPU)
  • lspci (PCI)
  • lsusb (USB)

可以用一次有個感覺就好,這個年頭遇到問題時還是會靠搜尋引擎找答案 XDDD

AWS 推出 CloudShell

AWS 推出了 CloudShell,讓使用者可以繼承 IAM 的權限,在瀏覽器裡面用 command line 操作 AWS 資源:「AWS CloudShell – Command-Line Access to AWS Resources」。

使用方式很簡單,在 web console 上方的 icon 點下去就可以用了,只是第一次使用的時候會看到需要建立環境的訊息,會等比較久:

連進去後測了一下,看起來是跑一個 30GB Disk 與 4GB RAM 的 container 起來,/proc/cpuinfo 裡面可以看到是 Intel E5-2676 v3 的機器,以這個資訊來查,看起來可能是 m4 系列的機器。

網路的部份基本上對 internet 的 TCP 與 UDP 都可以通,但需要操作 raw socket 丟 ICMP 的 ping 與 mtr 就不會通了。

目前支援的區域只有這些,之後應該會陸陸續續再開放:

Regions – CloudShell is available today in the US East (N. Virginia), US East (Ohio), US West (Oregon), Europe (Ireland), and Asia Pacific (Tokyo) Regions, with the remaining regions on the near-term roadmap.

費用的部份,官方是說不需要另外的費用,只需要付出用到的 AWS 資源,但這邊沒給範例啊,到底是怎麼算的... 看了一圈 EC2ECSEKS 都沒有機器,應該是不會算到這邊?

Pricing – You can use up to 10 concurrent shells in each region at no charge. You only pay for other AWS resources you use with CloudShell to create and run your applications.

刷了一下的感覺是,對於已經習慣跳板機的人來說好像還好,尤其是 command line 已經用熟了,太習慣用 Ctrl-W 刪字串,而在瀏覽器裡面按下去就會直接出事的情況,還是有點難用...

比較明顯的好處應該是整合了 IAM 的權限,所以在 awscli 下的權限是一樣的,另外對於有些 web console 沒支援的操作可以用這個方法補強,而不需要自己弄機器出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