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ER CLOUD PLATFORM

在「HashiCorp Packer 1.2.0」這篇看到的雲端平台:

New builder: ncloud for building server images using the NAVER Cloud Platform.

NAVERLine 母公司,這是他們推出的雲端平台,看起來相似的產品是 AWS。在 https://www.ncloud.com/charge/region 這邊可以看到提供了韓國、美國、新加坡、香港、日本與德國,可以看出因為是韓國公司,擴了不少亞洲的點...

找時間看一看好了,目前看起來 routing 好像還不錯?

Oracle 也要推動自己的 EC2 了...

在「Oracle finally launches Elastic Compute Cloud, 9 years after Amazon debuted EC2」這邊看到 Oracle 也要推動自己的 Amazon EC2 了。Oracle 官方的新聞稿在「Oracle Updates 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 Services」這邊可以看到。

官方網站在「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這邊,價錢理論上可以在「Compute Cloud Pricing」這邊可以看到,不過沒看到 Price 欄位啊...

不知道什麼人會去用... 綁專案?

Netflix 不僅使用 AWS,還使用了 GCE...

在「Cloud guru Adrian Cockcroft on Netflix, Amazon, Google, and DigitalOcean」這篇裡面提到 Netflix 現在不僅使用 AWS,還使用了 GCE

The company’s services are now all hosted in the public cloud, but not just in AWS. Netflix is also using Google Compute Engine.

不算是很意外... 畢竟有那個 scale 與實力。

MiCloud,繼續測試...

續「MiCloud 測試...」這篇,早上再測試一次發現 MiCloud 已經修正了一些問題...

首先是開機器時 hostname 的問題已經解決了 (至少我不填,或是輸入 dash 都可以正確產生機器了,其他字元沒測試),另外同樣是 Ubuntu 10.04 LTS,這次進去沒看到 xorg 與 firefox 了。這兩個問題算是比較簡單的 (前面應該是改 input validator,後面應該是換 image)。

另外補上 ping 168.95.1.1 的數字:

--- 168.95.1.1 ping statistics ---
1000 packets transmitted, 1000 received, 0% packet loss, time 100312ms
rtt min/avg/max/mdev = 1.055/1.173/4.107/0.211 ms

以及 ping 168.95.192.1 的數字:

--- 168.95.192.1 ping statistics ---
1000 packets transmitted, 1000 received, 0% packet loss, time 100457ms
rtt min/avg/max/mdev = 1.180/6.190/115.787/18.101 ms, pipe 2

以及 www.hinet.net (202.39.224.7) 的數字:

--- 202.39.224.7 ping statistics ---
1000 packets transmitted, 1000 received, 0% packet loss, time 100893ms
rtt min/avg/max/mdev = 1.523/15.194/1609.699/119.968 ms, pipe 15

以及 www.cht.com.tw (202.39.225.136) 的數字:

--- 202.39.225.136 ping statistics ---
1000 packets transmitted, 1000 received, 0% packet loss, time 100773ms
rtt min/avg/max/mdev = 1.527/2.153/49.760/2.499 ms

很明顯有對 168.95.1.1 做處理...

另外有一點,最小台的機器提供 15GB 空間,不過系統的部份是 MiCloud 另外給 5GB 的空間放: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vda1             5.0G  803M  3.9G  17% /
none                  496M  176K  496M   1% /dev
none                  500M     0  500M   0% /dev/shm
none                  500M   40K  500M   1% /var/run
none                  500M     0  500M   0% /var/lock
none                  500M     0  500M   0% /lib/init/rw
/dev/vdb1              15G  166M   14G   2% /data

其中 / 是 ext3,/data 是 ext4。

DNS 則是用 Google 提供的服務:

nameserver 8.8.8.8
nameserver 8.8.4.4

對外抓檔案的速度大約在 2.3MB/sec,包括 ubuntu.cs.nctu.edu.tw 與 ftp.speed.hinet.net。

MiCloud 測試...

2012-06-01 Update:請參考「MiCloud,繼續測試...」這篇。

昨天因為工作關係跟神通的人聊到 MiCloud,台灣少數幾個 IaaS 項目...

與國內其他 IaaS (或是說「VPS」) 比較不同的地方在於 MiCloud 與 Joyent 合作,不過我不想跑 SmartOS,所以這點沒有太大差異。另外是線上就可以直接申請信用卡付費,以小時計算,不需要傳真開機器... (這點 HiCloud 實在是...)

先把結論列出來:

  • 整體輸給 Linode 東京機房不少,除了國內的報帳需求外,沒有使用的誘因。

網站的部份:

  • micloud.tw 本身有 HTTPS (有買 SSL Certificate),但卻 redirect 到 portal.micloud.tw... (要輸入帳號密碼的地方反而沒有 SSL hmmm...)
  • 網站動線上卡卡的,常常會遇到「要按某個功能但找不到地方」,常常需要切到別的頁面才能找到...

再來開機器的時候遇到的幾個問題:

  • 最小台的機器 (1GB) 有點大台,據說有在規劃比較小台的機器。
  • 支援的 image 種類有點少,以 Ubuntu 目前只有 10.04 LTS,據說也是有規劃比較新的版本。實際升級發現可以升級到 12.04 LTS (我是 10.10、11.04、11.10、12.04 一路升上來),所以這不是大問題,但能預先提供會比使用者自己升級方便許多。
  • 開機器的頁面上說不需要設定 hostname (系統會幫你設定),但實際上不設定會出現一個看不懂的錯誤訊息... 我是著自己輸入 hostname 也是一樣,直到回家後我突然發現不能輸入 dash 後才開成功!XDDD (2012-06-01 Update:這條的兩個問題都已經解決)

開完機器後遇到的問題:

  • Ubuntu 10.04 LTS 預設的 apt server 是 us.archive.ubuntu.com,這應該要設為 tw.archive.ubuntu.com,或是 jp.archive.ubuntu.com (因為台灣 Ubuntu mirror 一向都不怎麼穩定)。
  • Ubuntu 10.04 LTS 裝的是 desktop 版本而非 server 版本?我看到整包 Firefox 在裡面... (2012-06-01 Update:現在 dpkg -l 看不到 xorg 與 firefox 了)
  • 在管理界面上看不到目前的流量使用量?

然後是網路:

  • 依照 TWNIC 上的資料來看 (2012 年 4 月),神通的機房對外主要有三組 100Mbps 的線路,分別是遠傳EBIX 以及 AGC,不過 routing 上是以遠傳以及 EBIX 為主。
  • HiNet 去回不同路,從神通到 HiNet 是走遠傳,但回程走 EBIX。
  • 同上,不知道是哪一段有問題,會發現對 HiNet 的 latency 有時會超過 20ms,於是在台灣機房的優勢就不見了...

另外附上 openssl speed 的測試數據,這是升級到 12.04 LTS 後的數據:https://gist.github.com/2832383,跟東京相比,單顆速度快一些,但東京的機器都有 4-core 可以用,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