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買 SoftLayer...

在「IBM Acquiring SoftLayer to Boost its SmartCloud」這邊看到 IBM 已經跟 SoftLayer 達成協議了,依照法令公開的消息可以在 IBM 的官方網站上翻到:「IBM to Acquire SoftLayer to Accelerate Adoption of Cloud Computing in the Enterprise」。

SoftLayer 除了 Hosting 業務以外,也還包括 CDN 業務... 接下來會怎麼玩啊?

Linode 再升級:每個月多 USD$0.05,記憶體加倍...

Linode 最後的大絕招放出來了,將 RAM 加倍:「Linode NextGen: RAM Upgrade」。

這次不是直接升級,而是用「我們想要把收費的金額變為整數」當理由避免直接升級 (最小台的 USD$19.95/month 變成 USD$20/month)。流量與價錢保持比例最大台的機器就變成 Linode 8G,提供 192GB disk 以及 16TB/month 的流量,比起 4GB 又可以多做不少事情...

升級過程會更換主機,而非原地升級,實際轉移時需要把 disk image 從現在跑的機器複製到另外一台,還蠻花時間的... (最小台就用了我 12 分鐘)

不在意 USD$0.05/month 的人可以登入後台去看看,照內文所說明的,目前除了加州機房以外都已經 ready 了 :p

測試 DigitalOcean 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機器...

續上篇「DigitalOcean 與 Linode 的比較...」,先補上上次沒抓的圖,這是 DigitalOcean 可以用的 Linux Distribution:

這次仔細檢查發現 DigitalOcean 本身沒有提供 DNS resolver,是指到 Google Public DNS

nameserver 8.8.8.8
nameserver 8.8.4.4

從阿姆斯特丹的機器過去是透過 Cogent 到法國的 Google Public DNS,需要 10ms,這數字有點差。到是 OpenDNS208.67.222.222 是走 Tinet,就在當地處理掉,只需要 0.6ms 左右,但 OpenDNS 會把不存在的 hostname 指到他們自家...

如果要用阿姆斯特丹機房的機器,在裝完機器後要記得 DNS 的部份可能要自己架,測試的時候是用 Unbound 架一個給自己用...

網路的部份:

  • 從台灣過去大約 280ms,從 Linode 東京過去大約 265ms。
  • 看起來是 Cogent + Tinet,看不太出來是以 Cogent 還是以 Tinet 為主,traceroute 時兩者都不少。
  • 大多數的 CDN 都在阿姆斯特丹當地有點,所以都沒什麼問題。不過 CloudFront 把我丟到隔壁德國法蘭克福機房 (大約多了 7ms)。
  • 如預期的,連到俄羅斯的網站大多都是直連。

DigitalOcean 與 Linode 的比較...

DigitalOcean 因為「Linode vs DigitalOcean, performance benchmarks」這篇上了 Hacker News 熱門文章列表,把本來試用帳號的名額都用完了,現在要測試要自己花錢... XD

原文是測效能 (I/O 速度與 CPU 速度),我是看其他的部分:

  • 價錢便宜又提供 SSD (看完提供的內容與品質後,居然還可以打趴 Linode,這真是低到不可思議 XD),控制介面又是自己開發的,難怪會讓 Hacker News 的人熱起來...
  • 計費是 by hour,然後每個月的上限就是表列出來的金額,比起 Linode 是以天計算友善不少...
  • 目前機房的點有點少,只有美東 (New York) 與荷蘭 (Amsterdam),我開美東的點測試,從台灣過去大約要 200ms,從 Linode 東京過去是 170ms。
  • 可以常見的 Linux 套件 (DebianUbuntuFedoraArchLinux、...),32bits 或是 64bits 都有提供,我是裝 Debian 6.0 64bits 版本,然後直接用 apt 換成 wheezy 後重開是沒問題的,Linode 沒換成功過...
  • 網路看起來是 Level3 + Cogent,而且是以 Level3 為主力,Cogent 的部份目前只有看到部分的 Akamai 走 (static.ak.fbcdn.net 這組),不過速度也沒什麼問題...
  • 紐約本來就是大點,各家 CDN 測起來都在當地有點。不過 CDNetworks 怎麼把 N2 (n2.panthercdn.com) 丟到華盛頓啊 (大約 8ms),反而是 L1 (l1.panthercdn.com) 走紐約本地...

Twitter 上已經看到 tkalu 已經把一些東西搬過去了:

AWS EC2 新機種:超大台的 hs1.8xlarge...

Amazon Web ServicesEC2 在世界末日時發表 120GB RAM、16 virtual core、48TB disk (24 disks) 的「EC2 虛擬機」:「The New EC2 High Storage Instance Family」。

看起來像是 12 顆 7.2KRPM 的 2TB SATA,每顆如果可以跑到 200MB 就是 2.4GBytes/sec?如果是這種規格,給大量 sequence read/write 的運算超適合,官方 blog 的說明裡的解釋也是接近這個方向:

This instance family is designed for data-intensive applications that require high storage density and high sequential I/O -- data warehousing, log processing, and seismic analysis (to name a few). We know that these applications can generate or consume tremendous amounts of data and that you want to be able to run them on EC2.

目前只在 US-East (Northern Virginia) 有,USD$4.60/hour,硬算 720 小時,大約是每個月台幣十萬...

AWS 最近在補的硬體可以看出來是 Hybrid Hosting 的路線:這些機器應該是一台只跑一個 instance,跟 Dedicated Hosting 差不多。上面跑虛擬化只是為了算錢 (accounting) 以及一些安全機制 (像是防止 IP spoof,以及配合 EC2 提供的 firewall)。

實質上不太能說 AWS 不是 Hybrid Hosting 了...

在 Passion Bean 分享:System Operations for Startup

Passion Bean 的 Sting 與 ihower 邀請,到內湖用了兩個小時分享對於 Startup 公司在系統操作上的一些想法:

另外可以在 Facebook 上的活動頁 找到錄影。

一些關鍵字:

  • us-east-1:AWS 美東區的代號,位於維吉尼亞州。
  • 「萬事屋」指的是「新杰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老闆 Alex Wen。
  • Invalidation 與 Nameing Naming 是 CS 兩大難題:「TwoHardThings」。
  • 「未熟調教是一切邪惡的根源」出自劉燈「重新學C++」文章中 slzzp 的 comment

Bootstrap 2 的 CDN Hotlink

NetDNA 跳下去做 Bootstrap 2 的 CDN Hosting 了:「Bootstrap CDN - Twitter's Bootstrap hosted on NetDNA's Tier-1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這項服務不包含亞洲區的 CDN PoP,從台灣 (HiNet) 或是日本 (Linode) 過去都是美西的點,不過至少有 CDN Hotlink 可以用了...

Hosting Plan

2009 年在 Ptt 寫的文章有提到不少 hosting plan,2012 年現在有不少變化...

VPS 的部份,Linode 的 CPU 一向是 C/P 值超漂亮的方案。最小的方案從 384MB RAM 變成 512MB RAM (價錢沒變,仍然約 USD$20/month),在有 swap 的情況下,即使跑 ApacheMySQL 也應該還算堪用。

Linode 另外一個改變是多了東京機房。東京機房與台灣各 ISP 之間的 latency 都相當好。當以台灣使用者為主要族群而挑選 VPS 時,在東京的 Linode 主機通常是個好選擇。如果在 Linode 上面有 High Availability 需求,也有 NodeBalancer 可以用 (2011 年,Introducing NodeBalancer)。

Linode 已經算是不錯的方案,但如果你對 latency 非常重視 (日本與台灣之間大約有 30ms 的 latency) 而一定要使用台灣內部的 VPS (像是遊戲的伺服器),那麼中華的 HiCloud 會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案。

PaaS 的部份,目前比較有名的是 Heroku,支援的語言多,而且有 free quota,對於一些小站台或是測試應用應該是沒什麼問題,不過目前只有美東 us-east-1 機房 (Heroku 用 AWS 為底層)。另外 AWS Elastic Beanstalk 的方案也可以看看,目前支援 JavaPHP 兩種語言,區域比較多。

如果是 IaaS 的部份,AWS 能提供的功能比較多,AWS 東京機房對台灣的速度也不差。另外 AWS S3 在雲端靜態儲存這個領域還是領先者,就算用 VPS 或是 Dedicated Hosting 也還是可以考慮把一些東西放到 S3 上。

Dedicated Hosting 的部份,目前還會選的是美西的 Energy Group Networks (EGIHosting) 以及 Limestone Networks。需要大頻寬的時候可以到 Dedicated Servers 這頁翻翻,或是寫信跟 EGIHosting 要 quote,當你 commit 1Gbps 含機器的價錢大約是 USD$1/Mbps (台幣 NTD$30/Mbps),連台灣的頻寬應該是透過 HE 或是 nLayer 連進來。

至於 CDN 服務,我的建議是,如果你不知道哪個比較好,就不要用吧... 等到你開始 profiling & analyze 後再回頭決定。

Mixpanel 從 AWS 搬到 Softlayer

Mixpanel Engineering 上提到 MixpanelAWS 搬到 SoftLayer:「Why We Moved Off The Cloud」。

去年差不多的時間,Mixpanel 從 Rackspace Cloud 搬到 AWS:「We’re moving. Goodbye Rackspace.」。

每次換的原因都很簡單,就是成長時會遇到問題,然後本來至這家必須用 hack 去堆解法,總是會有一天堆到沒辦法解,或是堆到有人受不了。然後就換到更彈性的方案。

因為 Mixpanel 去年遇到 Rackspace Cloud 的儲存空間限制 (620GB 限制),以及需要更彈性的機器種類 (有些服務需要記憶體,像是 cache server,而有些則是偏向 CPU,像是 web server,有些則是兩者都需要,像是 database server),所以從 Rackspace 搬到 AWS。

用了一年的 AWS,接下來今年遇到 performance 問題 (尤其是 I/O performance),所以決定從 AWS 搬出來換成 SoftLayer 的 dedicated hosting service。因為可以客製磁碟的種類與數量。

至於這兩次搬遷所提到的其他原因看起來只是附帶順便提出來,應該不是主要的問題。

接下來。如果 Mixpanel 變得更大的話應該是 colocation 吧。dedicated hosting 可以提供機器以及基本的網路服務,如果要比較特殊的設備 (Load Balancer、VPN、Firewall、NAS、SAN、whatever...),遇到沒有提供加值服務的就得改轉成 colocation 自己採購 server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