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blaze 放出 2023 Q1 的硬碟生存資料:「Backblaze Drive Stats for Q1 2023」。
這次意外看到 WDC 的表現超級好:

看了一下型號,WUH
開頭的,看起來是之前 HGST 的 model,而不是 WDC 自家的型號... (備註一下,WDC 在 2012 年就買下 HGST 了,但到了 2018 廢掉了 HGST 的 branding)
所以整體看起來 HGST 的硬碟還是首選...
幹壞事是進步最大的原動力
Backblaze 放出 2023 Q1 的硬碟生存資料:「Backblaze Drive Stats for Q1 2023」。
這次意外看到 WDC 的表現超級好:
看了一下型號,WUH
開頭的,看起來是之前 HGST 的 model,而不是 WDC 自家的型號... (備註一下,WDC 在 2012 年就買下 HGST 了,但到了 2018 廢掉了 HGST 的 branding)
所以整體看起來 HGST 的硬碟還是首選...
Backblaze 發了一篇對 SSD 存活率的報告:「The SSD Edition: 2022 Drive Stats Mid-year Review」,報告分成兩大塊,一塊是單講 SSD 的,另外一塊是跟傳統磁頭硬碟 HDD 比較。
首先是這張總表,從 2018 年到現在的 SSD 硬碟的 AFR 資料:
可以看到有特地標出信賴區間,因為對於某些量真的太少的型號,算出來的 AFR 沒有太大意義,所以重點只有在幾個數量比較多的型號。
Seagate 的 ZA250CM10003 最多,AFR 是 0.70% (CI 在 0.3%-1.3%);接下來是 Seagate 的 ZA250CM10002,AFR 是 0.78% (CI 在 0.4%-1.4%)。
第三多的是 Dell 的 DELLBOSS VD,AFR 是 0% (CI 在 0.0%-0.8%),不過要注意這是 M.2 界面,而且是 server 等級:
It is a server-class drive in an M.2 form factor, but it might be out of the price range for many of us as it currently sells from Dell for $468.65.
接下來是比較 SSD 與 HDD。這邊的比較中,兩者都是相同的用途 (開機碟 & 系統碟):
The SSDs and HDDs we are reporting on are all boot drives. They perform the same functions: booting the storage servers, recording log files, acting as temporary storage for SMART stats, and so on.
因為 SSD 目前只有五年的記錄,可以看到如果只比較五年的話,SSD 的 AFR 是比 HDD 好上不少的:
不過這邊還是以機房環境來說明,像是機櫃的振動與使用的 pattern 都是可以想到的因素。一般的情況下,如果沒有一堆 HDD 在 JBOD 裡面振動的話,是不是可以活比較久就不知道了...
但現在開機碟用 HDD 應該也會開到天花地老,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會換回 HDD...
Backblaze 放出 2021 年的硬碟統計數據了:「Backblaze Drive Stats for 2021」。
最後一張圖是 Backblaze 機房內還活著的硬碟資訊,大概是整篇裡面最有用的 (而且有 AFR 的信心區間),先拉出來看:
比較好奇的是還沒有導入 18TB 的硬碟...
另外從上面依照廠牌分類的部份也可以看出個感覺,這時候如果再針對各廠牌的歷史記錄拉出圖的話就很殘酷了,要說 Seagate 不愧是 Seagate 嗎 (大家的刻板印象好像也不刻板了,數字都對的上...):
如果就廠牌可以看出來 HGST 不論哪個型號,死亡率 (AFR) 都很低,而 Toshiba 與 Seagate 則是很吃型號,有的型號 AFR 很高,但有的就蠻低的...
另外裡面有提到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大顆硬碟的 AFR 反而比較低,目前猜測是新硬碟的關係,但時間要拉長才會看的比較明顯,不確定是不是有什麼技術發展出來 (過個幾年再回來看的意思):
話說前陣子才送修一顆 Seagate 的硬碟回來 (還在保固內),SMR 的死亡率果然高不少...
Backblaze 昨天放出來 2021Q1 的硬碟報告:「Backblaze Drive Stats for Q1 2021」。
前半部沒有什麼意外,HGST 的硬碟比起其他家的看起來還是好不少。
比較有趣的是首次拿 SSD 與 HDD 對決,這邊比較的對象是開機碟。可以看到如果以 2021Q1 的時間來看,SSD 的 AFR 低不少:
拉長到 lifetime 來看也還是低不少:
但裡面也有提到 HDD 的最大壽命比目前 SSD 都高不少,時間看起來可能還不夠長,算是一個很初步的資料...
剛剛看到 Amazon EBS 的 Cold HDD (sc1
) 大幅降價 40%:「AWS announces 40% price reduction for Amazon Elastic Block Store (EBS) Cold HDD (sc1) volumes」。
Cold HDD (sc1
) 主要是拿來堆資料的,直接掛上來操作比起 Amazon S3 還是方便不少,這次的降價算是懶人的福音?
現在的「Amazon EBS pricing」頁面已經更新了,想要比較的話可以從 archive.is 上面的「Amazon EBS pricing」對比。價錢的部份從十一月九號自動生效:
Amazon EBS customers automatically benefit from this new lower price, which is effective starting November 9th, 2020.
這台 Mac Mini 是我第一個蘋果產品 (退伍後在 PIXNET 的時候買的),當時本來想在上面寫些東西,不過後來就一直當個終端機在用而已,到這幾年他的定位就是放在客廳當個播放器 (像是開 Twitch 或是 YouTube 在看)。
不過每次用都覺得開 Google Chrome 開的很慢,就興起將硬碟換成 SSD 硬碟的念頭了。至於記憶體,當初在買 Mac Mini 的時候應該是已經升級過,裡面是兩條 4GB 了,網路上是有人提到可以支援兩條 8GB,不過以目前客廳的用法,應該是用不到...
先對價錢做了一些功課,如果是自己處理,打算換成美光的 Crucial MX500,在 24h 是賣 $2,099 (不過後來是剛好有去光華一趟,就在光華買回來),然後打電話問一下有提供更換服務的店家,500GB SSD 是 $3,500 換到好,1TB SSD 則是 $6,000。
以 500GB 的價錢倒是沒有到不能接受,但也不是能馬上就說 ok 的價位,還是得看一下有多麻煩才能決定要怎麼做。
所以就跑去看了一下 YouTube 上換 SSD 的影片,看起來只要有對應的螺絲起子,應該是可以自己換完。而我之前就有準備六角螺絲起子,應該是可以換下來:
實際拆的時候才發現,不只需要正六角的螺絲起子 (H 系列),還需要星狀的螺絲起子 (T 系列),本來想在 24h 下單隔天再來弄,突然想到這種東西在水電五金行應該有,當時才晚上八點,就跑去外面找了一組 (價錢也比 24h 便宜),回來繼續拆...
有了正確的工具,拆開就簡單不少,反倒是裝回去折騰一陣子... 在裝有 WiFi 天線的那塊板子的四顆螺絲時卡了一個小時 (一直都只鎖的上去三顆),最後本來是打算少鎖一顆螺絲,結果在準備放棄的時候突然暴力法把四個孔位都卡進去了,就順利把四顆螺絲都鎖上去...
接下來就是先開機進入 macOS Recovery 確認硬碟有被抓到,確認有被抓到以後,就可以準備重裝系統,這時候我拿 MBPR 下載 10.13 (High Sierra,這台 Mac Mini 能支援的最新版),生出 USB 隨身碟裝機,然後插回 Mac Mini 重開機就可以裝系統了:
裝完後的開機速度很明顯快不少,裝軟體的速度也是,另外再打開一些網站看一看,冷啟動的速度都改善很多。
算是趁連假的時候整理一下硬體,還蠻有趣的...
Backblaze 丟出去年的報告了:「Backblaze Hard Drive Stats for 2019」。
WD/HGST 的還是最耐用,再來是 Toshiba 的,最後是 Seagate 的。
不過有一些硬碟沒有列到表上,像是「Seagate 16 TB Drives」這組因為 2019Q4 才剛裝上去,所以才 1440 drive days,因此還沒到門檻所以沒放進報告,但就 Backblaze 測試起來看起來是個好的開始:
In Q4 2019 we started qualifying Seagate 16 TB drives, model: ST16000NM001G. As of the end of Q4 we had 40 (forty) drives in operation, with a total of 1,440 drive days—well below our 5,000 drive day threshold for Q4, so they didn’t make the 2019 chart. There have been 0 (zero) failures through Q4, making the AFR 0%, a good start for any drive. Assuming they continue to pass our drive qualification process, they will be used in the 12 TB migration project and to add capacity as needed in 2020.
再來是把 2017/2018/2019 擺在一起看:
馬上可以看到的是 AFR 上升了不少,一個是因為 8TB 系列的硬碟進入中年期,另外是 Seagate 12TB 硬碟的問題:
The total AFR for 2019 rose significantly in 2019. About 75% of the different drive models experienced a rise in AFR from 2018 to 2019. There are two primary drivers behind this rise. First, the 8 TB drives as a group seem to be having a mid-life crisis as they get older, with each model exhibiting their highest failure rates recorded. While none of the rates is cause for worry, they contribute roughly one fourth (1/4) of the drive days to the total, so any rise in their failure rate will affect the total. The second factor is the Seagate 12 TB drives, this issue is being aggressively addressed by the 12 TB migration project reported on previously.
所以大原則還是跟以前差不多,沒有時間特別研究的話就先往 WD/HGST 這邊找...
AWS 宣佈可以動態擴充 EBS (Magnetic Volume) 的大小了:「Amazon EBS Extends Elastic Volumes to Support EBS Magnetic (Standard) Volume Type」。EBS (Magnetic Volume) 被歸類到前個世代的產品,意外的把這個功能支援了前個世代的產品...
前世代的 Magnetic Volume 與 Throughput Optimized HDD (st1
) & Cold HDD (sc1
) 來比較起來貴了一些,但可以當作開機空間,另外低消只有 1GB (而 st1
與 sc1
是 500GB),不過如果與 General Purpose SSD (gp2
) 比的話,只要 I/O 有點量,整體的價錢就會超過 gp2
,目前看起來還是用 gp2
會好一些...
Amazon EBS 推出了新的磁碟種類,都是比現在更經濟 (白話文:更便宜) 的方案:「Amazon EBS Update – New Cold Storage and Throughput Options」。
第一種是 Amazon EBS Throughput Optimized HDD,代號是 st1;第二種是 Amazon EBS Cold HDD,代號是 sc1,兩種都是傳統磁頭硬碟。
第一種 st1 重視 sequential 的 throughput:
Starts at 250 MB/s for a 1 terabyte volume, and grows by 250 MB/s for every additional provisioned terabyte until reaching a maximum burst throughput of 500 MB/s.
第二種 sc1 則是重視堆資料的費用:
Designed for workloads similar to those for Throughput Optimized HDD that are accessed less frequently; $0.025 / gigabyte / month.
要注意的是,IOPS 是可以累計的,而未滿 1MB 的 access 會計算成 1MB,所以只適合大量 sequential access 的應用,像是 Hadoop 這類 big data 類的應用:
For both of the new magnetic volume types, the burst credit bucket can grow until it reaches the size of the volume. In other words, when a volume’s bucket is full, you can scan the entire volume at the burst rate. Each I/O request of 1 megabyte or less counts as 1 megabyte’s worth of credit. Sequential I/O operations are merged into larger ones where possible; this can increase throughput and maximizes the value of the burst credit bucket (to learn more about how the bucket operates, visit the Performance Burst Details section of my New SSD-Backed Elastic Block Storage post).
另外 sc1 也是目前每單位裡面最便宜的價錢,不知道拿來當 root 會底多慢 XDDD
Slashdot 的「Hard Drive Shortage Relief Coming In Q1 2012」這篇提到 2012Q1 (就是現在這季) 的硬碟產量回穩,算算時間也的確差不多了...
不過讓我想紀錄的是一開始的這段:
"According to new reports [note: source article at DigiTimes],
Slashdot 上對 DIGITIMES 有種「...」的感覺,每次看他們引用 DIGITIMES 都很好笑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