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ea 預定淘汰掉 jQuery + Fomantic-UI + Semantic-UI,改用 Tailwind CSS

在「So long jQuery, and thanks for all the fish」這邊宣佈了 jQuery 的退役計畫,會改用 Tailwind CSS

We would like to celebrate the significant work done to remove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jQuery in our codebase and the start of the switch to using Tailwind CSS.

We would also like to thank the creators and maintainers of jQuery, Fomantic-UI, and Semantic-UI which we have used for many years, and while the usage of these projects in Gitea will be going away, they have powered Gitea's interface for almost an entire decade.

不確定是不是一個好的方向,因為在這十年前端的「蓬勃發展」後,jQuery 其實比較起來變得非常輕量 (87KB,如果是 gzipped 後則是 30KB),而且從一開始 John Resig 就很在意執行速度,不像現在各種 framework 都是抽象再抽象,沒在管效能的...

目前應該會在 Gitea 1.22 亮相,到時候可以看看改出來的結果...

GOV.UK 拔掉網頁上的 jQuery

英國政府的網站拔掉 jQuery 了:「GOV.UK drops jQuery from their front end.」,Hacker News 上的討論也可以看一下:「Gov.uk drops jQuery from their front end (web.dev)」。

當年會選擇用 jQuery 大概有幾個原因,第一個是當年 (很舊的 browser 版本) 對 DOM 的操作非常的混亂,像是:

而 jQuery 在那個年代就已經把這堆 DOM operation 都窮舉支援了 (可以直接看「Category: DOM Insertion, Around」、「Category: DOM Insertion, Inside」、「Category: DOM Insertion, Outside」這三個大分類),可以注意 jQuery 1.0 就已經把基本界面都弄出來了,而 jQuery 1.0 是 2006 年八月出的,另外 IE7 是在 2006 年十月出,也就是說在 IE6 的年代就提供一整套完整的方案。

另外 jQuery 幫忙處理了早期 IE 與 W3C 標準的不一致行為,像是經典的 attachEvent (出自 DOM events):

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prior to version 8 does not follow the W3C model, as its own model was created prior to the ratification of the W3C standard. Internet Explorer 9 follows DOM level 3 events, and Internet Explorer 11 deletes its support for Microsoft-specific model.

就功能面上來說,jQuery 提供的 Sizzle engine 也提供了 CSS selector 的能力,這在早期還沒有 querySelectorAll() (IE9+) 的時候方便不少,而且就算有了 querySelectorAll(),Sizzle 支援的 CSS selector 更完整。

上面提到的解決 browser 早期的各種亂象,jQuery 其實也帶入了不少好用的 pattern,其中一個是 fluent interface 讓人寫起來很舒服:(這個範例只是要介紹 fluent interface,不要管實際上在亂搞什麼 XD)

$('#foo').html('<p>bar</p>').css('width: 100px;');

另外就是不需要對 null object 做太多處理:

$('#foo').css('width: 100px;');

與這樣比較:

let elem = document.querySelector('#foo');
if (elem) {
    // ...
}

不過在這些年,負面的部份已經大幅改善了,所以也陸陸續續可以看到很多人在討論要怎麼拔掉 jQuery。而這次英國的 GOV.UK 拔掉 jQuery 有看到一些效果:

  • Less front end processing time overall.
  • 11% less blocking time at the 75th percentile.
  • 10% less blocking time for users at the 95th percentile. These are users who experience seriously adverse network and device conditions, and every performance gain matters especially for them.

但說實話,~10% 左右的 performance 改變比預期中少很多耶?可以看出來 John Resig 當年在上面為了效能花了多少功夫...

這次的結果反倒是讓我在思考,如果可以用 jQuery 降低開發的瓶頸,我還蠻偏好就拿 jQuery 進來用...

針對 JavaScript 時代調整網頁的效能評估指標

早期網頁的效能評估指標都沒有考慮 JavaScript 的情況,大多都是 TTFB (Time to First Byte) 或是網頁大小以及 DOMContentLoaded 或是 load 這類 DOM event 為主,但因為 Goodhart's law,現代的網頁設計會故意將許多 JavaScript 要做的事情搬到 load 以後開始做,以降低 load 被延遲的問題,讓前端的「KPI」比較好看:

When a measure becomes a target, it ceases to be a good measure.

但在 load 之後整個網站還是不能用,使用者的體驗其實很差,這個評估方式的價值變低不少。所以「Measuring Jank and UX」這篇就再找出一些新的指標,來評估 JavaScript 造成的問題。

可以看到文章裡面評估了很多關於 CPU loading 與操作時間的指標,也許這一兩年還會有用,不過我覺得還是會遇到 Goodhart's law 描述的問題... XD

儘量不使用 JavaScript 的前端設計...

在「A JavaScript-Free Frontend」這邊看到的,目前看起來還是很辛苦啊...

首先是可以看到他對 Asana 的抱怨:

First, I live in a rural area with only 2 Mbit/s down Internet connection. With a warm cache it takes 14 seconds for the Asana UI to become usable. Second, you can see below that the app is comprised of over 10MB of uncompressed JavaScript. That is a huge amount of code to execute. How is this acceptable?

現在前端頁面的 JavaScript 愈來愈大,除了下載時間之外,其實最卡的應該還是瀏覽器要處理編譯的時間。作者試著用現有的元素開發他的產品 Slimvoice,然後把心得整理出來... 其實還蠻考驗對 CSS 的基本功,有些東西是你根本不知道存在,另外有些東西是支援度的問題。

這個概念應該就是十多年前倡導的 Unobtrusive JavaScript,不過在這幾年前端框架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後就不太有人在管了 (一堆站台關掉 js 就不會動),而這也大幅「促進」了瀏覽器對 js 執行速度的改善...

GitHub 的網站拿掉 jQuery 了...

Twitter 上看到 GitHub 把網站上的 jQuery 都拔乾淨了。因為現代瀏覽器大多都可以直接來,或是有其他方案可以用:

querySelectorAll 是 IE9+ 我可以理解,不過 Fetch 查了資料發現是 Edge 才支援的 (而且還要新一點的 Edge),找 GitHub 文件看到「Supported browsers」這篇,看起來 GitHub 網站直接放掉 IE 啊,另外 Firefox ESR 也是 best effort 而已,能這樣規劃跟網站性質有關係,一般網站還是得考慮 IE11 (因為 Windows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