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 Wikipedia 的 JavaScript,減少 300ms 的 blocking time

Hacker News 首頁上看到「300ms Faster: Reducing Wikipedia's Total Blocking Time」這篇,作者 Nicholas RayWikimedia Foundation 的工程師,雖然是貼在自己的 blog 上,但算是半官方性質了... 文章裡面提到了兩個改善都是跟前端 JavaScript 有關的。

作者是透過瀏覽器端的 profiling 產生火焰圖,判讀裡面哪塊是大塊的問題,然後看看有沒有機會改善。

先看最後的成果,可以看到第一個 fix 讓 blocking time 少了 200ms 左右,第二個 fix 則是少了 80ms 左右:

第一個改善是從火焰圖發現 l._enable 吃掉很多 blocking time:

作者發現是因為 find() 找出所有的連結後 (a 元素),跑去每一個連結上面綁定事件造成的效能問題:

The .on("click") call attached a click event listener to nearly every link in the content so that the corresponding section would open if the clicked link contained a hash fragment. For short articles with few links, the performance impact was negligible. But long articles like ”United States” included over 4,000 links, leading to over 200ms of execution time on low-end devices.

但這其實是 redundant code,在其他地方已經有處理了,所以解法就比較簡單,拔掉後直接少了 200ms:

Worse yet, this behavior was unnecessary. The downstream code that listened to the hashchange event already called the same method that the click event listener called. Unless the window’s location already pointed at the link’s destination, clicking a link called the checkHash method twice — once for the link click event handler and once more for the hashchange handler.

第二個改善是 initMediaViewer 吃掉的 blocking time,從 code 也可以看到問題也類似,跑一個 loop 把事件掛到所有符合條件的元素上面:

這邊的解法是 event delegation,把事件掛到上層的元素,就只需要掛一個,然後多加上檢查事件觸發的起點是不是符合條件就可以了,這樣可以大幅降低「掛」事件的成本。

這點算是常用技巧,像是 table 裡面有事件要掛到很多個 td 的時候,會改成把一個事件掛到 table 上面,另外加上判斷條件。

算是蠻標準的 profiling 過程,直接拉出真實數據來看,然後調有重大影響的部分。

Netflix 的 FrameScope,將效能資料轉成 2D 圖片

Netflix 丟出了 FlameScope,另外一種顯示效能的工具,將效能資料轉成 2D 圖片:「Netflix FlameScope」。

We’re excited to release FlameScope: a new performance visualization tool for analyzing variance, perturbations, single-threaded execution, application startup, and other time-based issues.

然後這個工具同樣是發明火焰圖的 Brendan Gregg 與他的同事 Martin Spier 的作品:

FlameScope was developed by Martin Spier and Brendan Gregg, Netflix cloud performance engineering team. Blog post by Brendan Gregg.

火焰圖 (flame graph) 就是這個:

這次推出的是這樣的圖:

其實是每秒切一次 offset 做出來的圖:

就可以很簡單的看出來哪些區塊以及 pattern 是熱點:

分析 GitHub 上的 Tab 與 Space

作者用 BigQuery 分析了 GitHub 上的 Tab 與 Space 的差異 (是個 flame war 開始的節奏 XDDD):「400,000 GitHub repositories, 1 billion files, 14 terabytes of code: Spaces or Tabs?」。

可以看到除了 C 與 Go 以外,大多數的程式語言都是 Space > Tab。另外在文章下面也有使用的 BigQuery 指令可以參考。

Flame Graph

常看到這種圖,但卻不知道這種圖是用什麼做出來的,或是他的名字:

剛剛在「Igniting Node.js Flames」這邊看到這叫做 Flame Graph,出自「brendangregg/FlameGraph」這邊。

Linux 上可以用 perf 產生資料檔案,在 FreeBSD 或是 Solaris 上可以用 DTrace 產生... 是個來理解效能瓶頸的好工具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