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扇的出風孔的遮罩,不同形狀產生噪音的差異

前幾天在 Hacker News Daily 上看的文章:「Effects of grill patterns on fan performance/noise (2011) (pugetsystems.com)」,原文在「Effects of Grill Patterns on Fan Performance/Noise」。文章在講電腦風扇的出風口擋板的樣式對噪音的影響。這是一篇 2011 的老文章,但看了一下好像沒有什麼新資料...

出風口的遮罩在有些地區似乎是法律要求,主要是怕小朋友手指戳進去,以及成年人不小心碰到,所以就會有專門的測試項目在跑:

I remember back in 2000 ish I worked in R&D of a PC manufacturer and had to check the new PSUs and cases with a 'Test Finger' to make sure all the holes were small enough. The test finger was really expensive IIRC.

但回到這篇的重點,噪音與風量的差異,所以基準值是拔掉遮罩的部份先測試 (所以可以知道最低的噪音與最大的風量),然後上各種遮罩測差異。

Mesh 增加的噪音是最少,但風量有點差:

Wire 增加的噪音也很少,風量也達到最高:

從倒數的方向來看,Turbine 是最吵風量也最少的:

發現比較差的遮罩增加的噪音不算少,把很多風的動能變成聲音的能量了...

Raspberry Pi 4 官方的殼 + 官方的風扇

在「Raspberry Pi heatsink and case fan continued」這邊看到 Raspberry Pi 官方有出 RPi4 的殼 + 風扇,看起來是兩個月前的消息了,雖然我自己還是比較喜歡維護上比較方便的被動散熱... (在「Raspberry Pi 4 的散熱問題」這邊有提到過兩個方案)

官方的測試是編 Linux kernel,大概會跑快一個小時,首先是跑在預設上限 1.5Ghz 的情況下:

在超頻到 1.8Ghz 但沒有風扇的情況下,除了溫度比較高,反而還會變慢:

讓人迷惑的是,加上風扇後速度其實跟沒有超頻差不多,只是整體的溫度比較低... 這樣就看不太懂了,超頻的效能跑去哪了:

所以是編譯過程卡 i/o 嗎?暫時想不到其他原因...

無風扇系統的 CPU 散熱片

最近剛好弄家裡跳板機的硬體,蝦皮上弄了一顆 Intel i3-8100T 回來用,這顆標 35W 的 CPU 基本上還是需要個風扇會比較保險,不像先前在弄 Intel J1900 只有 10W,原廠在上面就放一顆散熱片就搞定了。

剛好手上有一顆 LGA 115x 的風扇可以用,裝上去後平常就在 35 度,跑個程式讓系統滿載大約 55 度,而且這還是沒有系統風扇的情況下,看起來是夠用了。

不過因為好奇,還是找了一下無風扇的方案,結果就看到這顆:「ARCTIC Alpine 12 Passive - Silent Intel CPU Cooler for Intel Sockets 115x and 1200, up to 47 W, Pre-Applied MX-2 Thermal Paste, 95 x 96 mm - Black」。

這顆在 Ptt 上有被提過:「[情報] Arctic推出Alpine 12被動式CPU散熱器」,基本上就是個卡個超大顆的散熱片,看描述可以壓 47W 的發熱量,只要機殼內能通風,應該就有機會把溫度壓住?

之後找機會來玩看看好了...

最老的 BitTorrent 檔案

TorrentFreak 上看到 15 年前的 torrent,現在還活著:「World’s Oldest Torrent Still Alive After 15 Years」。

當年一開始出來的時候還是有 tracker 架構,不是完全的 p2p,但即使如此,對於當時檔案傳輸的幫助超大。現在在 bootstrap 後 (像是抓個前面提到的 fan-made torrent) 就可以靠 Peer exchangeDHT 達到 tracker-less 了。

而在遊戲界領域裡,Blizzard 也曾經採用了這個方式提供 patch 以降低伺服器端的頻寬壓力。不過後來好像是靠 CDN,就不用 P2P 的方式了?畢竟後來 CDN 競爭激烈不少,這類靜態檔案下載的技術大家都很成熟,對於有量的公司可以直接談個還不錯的價錢,而 P2P 還是有可能會受到干擾,走 HTTP (以及後來的 HTTPS) 還是遊戲公司的首選。

算是網路歷史上少數真正分散式的架構... 不會受到 vendor 喊停就不見。

幫 Raspberry Pi 加風扇...

先前 Raspberry Pi 上只有貼小顆散熱片,當時測試如果是不裝殼的話效果還不錯,但為了保護的原因,決定在透明壓克力殼上打兩個洞後裝上去,結果效果沒有很好...

昨天去光華弄了兩顆吃 GPIO 電的 Raspberry Pi 小風扇 (5V 0.2A),把一顆丟進殼裡,也沒固定 (放在散熱片的位置上),就算有透明殼的阻擋,效果也很明顯,看起來熱都透過之前的兩個洞散出來了:

效果比室內開冷氣時還好,這樣可以比較安心的加壓 + overclock 了。

之後也許可以找一下風扇固定的方式,會比較保險...

Raspberry Pi 3 的新版本 Model B+

Raspberry Pi 3 推出了 Model B+ 的新版本:「Raspberry Pi 3 Model B+ on sale now at $35」。

除了 CPU 速度稍微快一些以外,另外支援了 802.11ac/5Ghz 的無線網路 (官方宣稱可以跑到 ~102Mbps,相較於先前在 2.4Ghz 只能跑到 ~35Mbps),以及更快的有線網路 (官方宣稱可以跑到 ~315Mbps,相較於先前的 ~95Mbps)。

然後是支援 PXE

Raspberry Pi 3B was our first product to support PXE Ethernet boot. Testing it in the wild shook out a number of compatibility issues with particular switches and traffic environments. Gordon has rolled up fixes for all known issues into the BCM2837B0 boot ROM, and PXE boot is now enabled by default.

以及支援 PoE 直接推動整台機器:

We use a magjack that supports Power over Ethernet (PoE), and bring the relevant signals to a new 4-pin header. We will shortly launch a PoE HAT which can generate the 5V necessary to power the Raspberry Pi from the 48V PoE supply.

或是吃更多電 XDDD

Note that Raspberry Pi 3B+ does consume substantially more power than its predecessor. We strongly encourage you to use a high-quality 2.5A power supply, such as the official Raspberry Pi Universal Power Supply.

所以看到這張圖時就不意外了 XDDD (風扇!)

只是風扇的細節要再找一下,在產品頁上好像沒看到...

Update:風扇那張圖的產品頁看起來在「Raspberry Pi PoE HAT」這頁 (參考下面的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