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lock Origin 1.48.0 的改善

Hacker News 上看到「uBlock Origin 1.48 adds readiness status, code viewer, and other fixes (github.com/gorhill)」這則消息,uBlock Origin 在 1.48 有個蠻重要的 UI/UX 改善 (Readiness status at browser launch)。

uBlock Origin 預設會搭配「工人智慧」維護的列表,這些列表通常都不小,在剛開瀏覽器,還在讀取的過程中去看網站會遇到阻擋不完整的情況。

先前沒有辦法知道這個問題,在這版加上了對應的 icon color 來解決,黃色表示還在讀:

這時候跑去逛網站的話會出現驚嘆號:

讀取完後 icon 會變成標準的紅色,但驚嘆號仍然會留著,表示這個頁面未必有完整過濾:

正常有阻擋的則是這樣:

理論上可以減少 bug report XDDD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reports caused by this issue which is outside of uBO's control, uBO's toolbar icon will now reflect its readiness status at browser launch.

Mac 會自己改變 Desktop 位置的問題

以前好像沒遇過,換了 M1 以後才注意到 desktop 位置位自己被改變,覺得很阿雜... 找了資料才發現是個 "feature":「How to prevent Mac from changing the order of Desktops/Spaces」。

關掉就好了,網路上的資料最早出現在 2018 年左右,大概是那個時候被加進去的?

Banner blindness

前幾天的 Hacker News Daily 上看到「Why do people not notice our enormous, prominent, clear and contrasting purple banner?」這篇 2018 年的討論,裡面在講為什麼使用者會常態性忽略 banner 的內容。

在答覆區裡面有人提到了維基百科上面的 Banner blindness 這個條目,題到了網站的使用者會刻意或是非刻意的忽略掉像 banner 的資訊:

Banner blindness is a phenomenon in web usability where visitors to a website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ignore banner-like information. A broader term covering all forms of advertising is ad blindness, and the mass of banners that people ignore is called banner noise.

開頭也提到了 banner 廣告 CTR 的變化:

The first banner ad appeared in 1994. The average click-through rate (CTR) dropped from 2% in 1995 to 0.5% in 1998. After a relatively stable period with a 0.6% click-through rate in 2003, CTR rebounded to 1% by 2013.

所以這個現象有個專有名詞來形容...

如果把 OpenSSL 包裝成 GUI 版本

Hacker News Daily 上看到這則,蠻有趣的嘗試,如果幫 OpenSSL 包裝成 GUI 版本的話,可能會長的樣子:「If OpenSSL were a GUI」,而 Hacker News 上對應的討論在「If OpenSSL were a GUI (smallstep.com)」這邊可以看到。

要注意的是這是 mock 出來的圖,而不是真的有人這樣幹了一個版本出來。主要是在帶出 OpenSSL 這個工具極度複雜的問題,另外也因此帶出 GUI application 的取捨問題,在 Hacker News 上的討論都有人提出來。

不過讓我吸引的點反而是 mock UI 的選擇上,看起來作者選了 Platinum 風格 (Mac OS 8 & Mac OS 9),在維基百科的「Appearance Manager」這個頁面有提到:

The default look and feel of the Appearance Manager in Mac OS 8 and 9 is Platinum design language, which was intended to be the primary GUI for Copland.

是個讓人懷念的風格,而且意外的看起來反而讓 GUI 柔和不少,而且其實就功能性來說還蠻不錯的?

Firefox 的 UI/UX 歷史

Hacker News 首頁上看到「Firefox UI/UX History (github.com/black7375)」這篇,整理了 Firefox 的 UI/UX 歷史,裡面也試著分析各個不同版本的優缺點。

話說看到這個最早的版本的 screenshot 讓人懷念 (還叫做 Phoenix 的版本):

裡面也提到了一些 fork,像是「Early (v1 ~ v3)」這個 UI 版本的 fork 還可以在 SeaMonkey 看到。

到了「Classic (v4, 2011.3)」這個版本,目前還有在維護的 fork 則是 Pale Moon,不過核心的部份沒有跟上,很多網站的新功能是沒辦法用的。

接著是「Australis (v29, 2014.04)」這個版本,目前已經沒有在維護的 fork 了,2021 年年底 Basilisk 宣佈停止維護。

然後是「Photon (v57, 2017.11)」這個版本,目前還有在維護的 fork 是 Waterfox 的 G3 系列。

目前最新的一個是「Proton (v89, 2021.06)」這個版本。

密碼輸入上的 UX

Hacker News 上看到「Gmail password first character is case insensitive on mobile device (support.google.com)」這篇,在講密碼輸入上的 UX。

在 Hacker News 上的討論看到這則:

This is a well-understood feature. Facebook does the same thing[0].

Quote:

Facebook actually accepts three forms of your password:

* Your original password.

* Your original password with the first letter capitalized. This is only for mobile devices, which sometimes capitalize the first character of a word.

* Your original password with the case reversed, for those with a caps lock key on.

[0]: https://www.zdnet.com/article/facebook-passwords-are-not-case-sensitive-update/

接受三種密碼,第一種是完全正確的密碼,第二種是第一個字如果是大寫時的密碼 (在行動裝置上可能的行為),第三種是大小寫全部相反的密碼,這在沒注意到 caps lock 時會發生。

強度不會削弱太多,但對於 user experience 好很多的設計。

把 BOOKWALKER 的書名完整顯示出來

從剛開始工作就有在看輕小說,但是現在住在外面租屋,實在不方便買一堆實體書,所以就弄了 iPad 在看電子書 (yeah,我對電子紙的材質還是不太喜歡,不過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平台的話主力就是 BOOKWALKER

然後每次買書都會遇到很討厭的問題,最重要的集數給我顯示出來啊啊啊 (上排中間的書名,與下排左二與中間的書名):

看起來是被 height + overflow 幹掉了,所以寫了一個 www.bookwalker.com.tw.user.css 處理,讓他不受到 height 限制冒出來 (需要安裝 Stylus (Chrome) 或是 Stylus (Firefox) 之類的套件):

這樣總算是好了點...

讓手機上瀏覽器自動帶出數字鍵盤的方式

在「HTML attributes to improve your users' two factor authentication experience」這邊看到關於讓使用者輸入 2FA (通常是數字) 比較流暢的設定。

原始是上面這張這樣,目標是希望下面這張這樣,當透過 SMS 2FA 時可以提供選項直接貼上,而且也自動帶出數字鍵盤:

給出的幾個重點在於 inputmodepattern 以及 autocomplete

<input
  type="text"
  name="token"
  id="token"
  inputmode="numeric"
  pattern="[0-9]*"
  autocomplete="one-time-code"
/>

查了一下 caniuse.com 上面的支援度,pattern 基本上都支援了,autocomplete 在這邊用到的 one-time-code 基本上也沒問題,只有 inputmode 這邊支援度比較差,IE11 (基本上不會更新了)、FirefoxSafari 沒支援。

寫了一個可以用 '/' 在 AWS 上快速切換服務的小工具

AWS Management Console 上切換服務需要用到滑鼠,而這個 Userscript 工具提供了 / 快速鍵可以直接拉出服務選單,另外也可以用 Esc 鍵關閉服務選單:「AWS Web Console Service Shortkeys」。

這個套件應該是支援多個瀏覽器,但是需要先安裝 Tampermonkey 這類可以跑 Userscript 的套件。

主要是常常在切的時候發現需要拿滑鼠,寫了這個 script 後多了一個方式可以用,而不需要把手移開鍵盤,會順手一些...

不過還是希望這個功能直接變成內建的 :o

各種對 AWS Managemenet Console 的抱怨...

Hacker News Daily 上看到 Reddit 上面有一篇對 AWS Management Console 的抱怨文,差不多是兩個月前開始累積的:「I am stupefied every day by the awfulness of the AWS web console」。

AWS 的主力開發因為是以 API 為主,而 AWS Management Console 能做的事情一直都少蠻多的 (看起來是一個團隊在開發,然後呼叫 API),而且的確是常常中 bug,所以會有這樣的抱怨其實不太意外...

然後就有人放火了:

[–]canadian_sysadmin 24 points 2 months ago
I see you've never used Azure...

[–]myron-semack 18 points 2 months ago
AWS’s console sucks because they don’t give a damn about UI. They are API-first.

Azure’s console sucks because they tried to make it nice but failed.

[–]ryantiger658 5 points 2 months ago
I was scrolling looking for this comment. Azures interface has made me appreciate AWS even more.

Azure 被偷戳了好幾下 XDDD 然後 GCP 也被偷戳了:

[–]edgan 1 point 2 months ago
It could br better, but it is far better than than Azure and GCP. Azure's old one was better than their new beta interface last I saw it. GCP has some interesting ideas, but the side bar centric design doesn't function well. It also tries to do too much, and is too JavaScript-y happy.

通常用 AWS 自己的 CloudFormation 或是第三方的 Terraform 管理還是比較常見的方式 (基於 Infrastructure as code 的概念),而 AWS Managemenet Console 當作是輔助,因為目前的雲端服務在設計上的確是希望你多用 A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