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都是用 Kagi 當作預設的搜尋引擎,然後 Kagi 習慣每個禮拜會給一個 Changelog... 而這個禮拜的 Changelog 是這樣:

我好像看到了什麼不得了的東西:
Searching for emacs redirects to vi #327 @yjp20
然後 bug report 裡面提到了他會在搜尋 Emacs 時提示 Vi:

然後搜尋 Vi 時提示 Emacs:

這是想要掀起什麼宗教戰爭嗎 XDDD
幹壞事是進步最大的原動力
在 Hacker News Daily 上看到 VSCode 改善了 bracket pair colorization 效率的文章,才想到我的 Vim 好像沒裝這個功能:「Bracket pair colorization 10,000x faster」。
VSCode 這邊主要是引入了新的資料結構改善了計算量,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
Efficient bracket pair colorization was a fun challenge. With the new data structures, we can also solve other problems related to bracket pairs more efficiently, such as general bracket matching or showing colored line scopes.
我這邊則是去找 Vim 上的套件,目前看到是「Rainbow Parentheses Improved」這個,裝起來拿 PHP 程式碼看了一下還行,這樣就不用在那邊算哪個左括弧對應到右括弧...
在 Neovim 時操作檔案名稱時會是下拉選單,在 insert mode 時的畫面是這樣 (進到 insert mode 後 Ctrl-X + F):
這時候可以用上下鍵選擇檔案名稱。
在 command mode 下也有類似的功能,像是 :sp
後按 tab 選擇檔案名稱:
問題在於只能用 Ctrl-N 與 Ctrl-P 移動,而不能用上下鍵操作,兩者的 UI 類似但是操作的方式不一樣,於是就翻了翻 manual,找出對應的模式,得到是 command mode,然後用 <expr> + pumvisible() 判斷是否是在 popup menu,接著把上下鍵對應到 Ctrl-N 與 Ctrl-P:
cnoremap <expr> <Down> pumvisible() ? "\<C-n>" : "\<Down>" cnoremap <expr> <Up> pumvisible() ? "\<C-p>" : "\<Up>"
這樣就搞定了...
在 Hacker News Daily 上看到「A Vim Guide for Advanced Users」這篇,寫給 Vim 進階使用者的教學,教你怎麼更順暢的操作 Vim,對我來說還是有不少內容是不熟悉的...
先提到作者的另外兩篇文章,其實也還是很值得翻一下,是給初學者與給中階使用者的教學:「Is Vim Really Not For You? A Beginner Guide」、「A Vim Guide for Intermediate Users」。
這類文件可以隔幾個月回來看一次,每次都可以學到一些東西,不需要一次把裡面的技巧都看懂學完。
發現 Vim 開 Makefile
類的檔案 (包括 GNUmakefile
) 的 tab 都變成 2 格,交叉測了一下發現是 vim-polyglot 造成的:「Polyglot is wrongly setting tabstop to 2 on several file types #648」。
目前先用作者提到的方式 let g:polyglot_disabled = ["autoindent"]
解 (在首頁也有提到這個)。
目前看起來正常一些了...
這個系列是從『MIT 的「The Missing Semester of Your CS Education」』這邊延伸出來的,這篇文章講第三堂課「Editors (Vim)」,這篇也是我決定要連載的原因 (身為 Vim 愛好者的偏好)。
這邊講的是 Vim 而不是標準的 vi (這個對於初學者應該不太容易遇到了),相較起來親民一些...
從基本的操作開始說,模式的切換,插入刪除移動類的與區塊選取類的都有提到。
比較特別的是他用黑板畫 Finite-state machine 來解釋不同的按鍵操作會切換到不同的模式,應該說這不愧是給 CS 學生上的課?
另外補充一下,用搜尋引擎搜一下 vim cheatsheet
,沒事可以看一下 (回憶一下),算是蠻好用的。
先說明最基本的方法是按個幾下 Esc 確保離開 insert mode,然後輸入 :q
然後 enter 就可以離開。
在「How to exit vim」這邊則是創意大賽,尤其是前面幾個方式:
:!ps axuw | grep vim | grep -v grep | awk '{print $2}' | xargs kill -9
想練功的可以看一下指令,然後用 man 看一下說明學一些東西 XD
在「Profiling Vim」這邊看到 Vim 上常見的效能問題,很多時候會覺得「慢」但不知道慢在哪邊的問題...
文章作者已經知道是開 Markdown 檔案時的問題,所以可以在開啟 Vim 後用下指令啟動 profiling,但如果是想要追蹤一開起來很慢的問題,可以看「對 Vim 啟動過程做效能分析」這篇的方式,直接在啟動時加上 --startuptime vim.log
這樣的語法,把 log 寫到 vim.log
裡面。
在 WordPress 編輯文章時我還是習慣用傳統編輯界面自己修改主要的 html tag,像是這樣:
上面那些按鈕在很久以前的版本透過 accesskey 用鍵盤快速輸入各種連結與效果,但後來就被拿掉了... 不過可以在「Adding WordPress Custom QuickTags」這邊看到一些文章有提到過。
研究了一下 WordPress 的 minimal plugin 有哪些東西,看起來也不難寫,就花了些時間用 js 操作,這樣編輯起來方便多了... 程式包起來放到 gslin/wp-editor-accesskey 上,有需要的也可以拿去用,不過我猜現在還這樣寫文章的人不多了...
在「A guide to setting up Vim for JavaScript development」這邊看到可以用 sheerun/vim-polyglot 吃多種語言:
Vim supports basic syntax highlighting for JavaScript but I found it suboptimal especially when it comes to modern ES2015+ syntax, and it doesn’t support JSX when working with React. I found that vim-javascript and vim-jsx solved my problems in both instances.
However, I later replaced those two with vim-polyglot which is a plugin that bundles several other syntax plugins for over 100 languages, and loads them on demand so that performance is not affected.
先前遇到新的語言就得去找新的 plugin 加,現在看起來可以用一套吃遍天下 (只要一直更新),換過去後先短暫的測了一下,沒什麼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