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llazh:拿同音字硬顯示到 Linux TTY 的 console 上面

翻資料的時候翻到用 Python 寫的 syllazh 這個東西,可以在 Linux TTY console 上面直接顯示中文,我本來以為是類似 big5con 的東西,看了一下完全不是,syllazh 是直接透過 Linux TTY 搞,所以會受限於 512 字的限制,而 big5con 是切進圖形模式自己處理,所以可以完整顯示 big5 上面的字:

Linux TTY 上的字体可以由一般位于kbd软件包里的setfont工具更换。它最多支持512个字形(glyph),但每个字形可以被映射到多个 Unicode 码位。 所以为了支持显示中文,我必须把成千上万个汉字挤进这个狭小的空间。 幸运的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大约只有400个不同的音节(忽略声调)。于是我针对每个音节,挑选了一个最常用的汉字来代表那最多上百个读音近似的汉字。 这样再加上96个可见的ASCII字符和几个符号,它们就正好装进512字符的限制内了!

然後這邊因為不可能將所有的中文字都塞進去,syllazh 的作法就是找同音字塞,效果就會變成這樣:

這主要還是好玩為主,作者自己也有提到這點:

老实讲,盯着这些同音错字并通过句子来费劲猜测它是什么意思,并不是很愉快的体验。因此我也不期待任何人日常使用它。 现在都2024年了,你应该去用你喜欢的 Wayland 或 X 桌面,而不是TTY。所有主要的图形界面库对中文(以及所有其他语言)的支持都比我这奇技淫巧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用 Brave 的 brave://flags 設定

因為 Brave 會繼續支援 webRequest 的完整功能,所以早早就已經跳槽過來,不過 Brave 的垃圾功能太多 (一堆 cryptocurrency 相關的功能),有需要全部關掉,所以裝好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到 brave://flags 裡面把所有 Brave 自家功能的設定關光光,只留下 Brave Sync V2 的功能。

先前都是用滑鼠一個一個關,剛剛覺得太累了,研究一下 js 直接在 dev console 裡面關:

document.querySelector('flags-app').shadowRoot.querySelectorAll('flags-experiment[id^=brave]').forEach(flag => {
  flag.shadowRoot.querySelectorAll('option').forEach(o => {
    if (o.innerText === 'Disabled') {
      o.selected = 'selected';
      o.parentElement.dispatchEvent(new Event('change'));
    }
  });
});

這樣會全部把 brave 開頭的 feature flag 都關掉;最後再手動把 Sync V2 開回來就可以重開 Brave 了。

後續就是 GUI 上面的選單再調整成自己要的。

這邊搞 javascript 的部分有遇到四個地方要處理... 第一個是現在 dev console 預設不讓你貼東西進去,貼了以後會顯示要輸入 allow pasting 後才行,這個字串以及方法之後不知道會不會改。

第二個是遇到 querySelectorAll 穿不過 shadow DOM,所以可以看到程式碼裡面需要先選出 shadow DOM 元素,用 shadowRoot 鑽進去再 querySelectorAll 一次。

第三個是 css selector 沒辦法針對 innerHTML 或是 innerText 的內容判斷,所以得自己拉出 option 後對 innerText 判斷。

最後一個是改變 select 的值後,得自己觸發 change event,這樣才會讓 Brave 偵測到並且儲存。

用 inxi 列出系統資訊,在回報問題時提供環境

在「GPU Survival Toolkit for the AI age: The bare minimum every developer must know」這篇看到的工具,雖然裡面是講 GPU 相關的事情,但看到這段:

inxi -G

This command provides information about the graphics subsystem, including details about the GPU and the display.

inxi 這個工具是用 Perl 寫的,在 manpage 的說明是:

inxi - Command line system information script for console and IRC

提供一些資訊給使用者,方便使用者在問問題時順便複製貼上到 IRC 或是論壇。

看了一下系統的 dependency,我的桌機是因為 xubuntu-desktop 這個套件相依裝進去的,這是 XFCE 桌面環境的套件。

Ubuntu 的預設環境沒有包這個套件進去,會需要額外安裝。

EC2 總算支援透過 Serial Console 操作了...

以往 Amazon EC2 的機器爛到開不起來時只能「看」到 Console 的輸出,然後要把 root volume 掛到其他機器上修正,接著再掛回來 (然後沒修好就要再重複...),現在總算可以透過 EC2 Serial Console 來操作了:「Troubleshoot Boot and Networking Issues with New EC2 Serial Console」。

不過裡面有一些限制,首先機器必須是基於 AWS Nitro System,這個部份在「Amazon EC2 Instance Types」這邊可以翻到是不是 Nitro,比較新的 family type 應該都是 (像是 t3/t3a/t4g 都是 Nitro,但 t2 不是):

EC2 Serial Console access is available for EC2 instances based on the AWS Nitro System. It supports all major Linux distributions, FreeBSD, NetBSD, Microsoft Windows, and VMWare.

另外是支援的區域目前只有幾個主力區域,不過公司在用的主力區 (新加坡) 也進去了,之後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測試看看:

  • US East (N. Virginia), US West (Oregon), US East (Ohio)
  • Europe (Ireland), Europe (Frankfurt)
  • Asia Pacific (Tokyo), Asia Pacific (Sydney), Asia Pacific (Singapore)

Twitter 上看到有些人有提到「總算啊...」之類的感想...

AWS 推出 CloudShell

AWS 推出了 CloudShell,讓使用者可以繼承 IAM 的權限,在瀏覽器裡面用 command line 操作 AWS 資源:「AWS CloudShell – Command-Line Access to AWS Resources」。

使用方式很簡單,在 web console 上方的 icon 點下去就可以用了,只是第一次使用的時候會看到需要建立環境的訊息,會等比較久:

連進去後測了一下,看起來是跑一個 30GB Disk 與 4GB RAM 的 container 起來,/proc/cpuinfo 裡面可以看到是 Intel E5-2676 v3 的機器,以這個資訊來查,看起來可能是 m4 系列的機器。

網路的部份基本上對 internet 的 TCP 與 UDP 都可以通,但需要操作 raw socket 丟 ICMP 的 ping 與 mtr 就不會通了。

目前支援的區域只有這些,之後應該會陸陸續續再開放:

Regions – CloudShell is available today in the US East (N. Virginia), US East (Ohio), US West (Oregon), Europe (Ireland), and Asia Pacific (Tokyo) Regions, with the remaining regions on the near-term roadmap.

費用的部份,官方是說不需要另外的費用,只需要付出用到的 AWS 資源,但這邊沒給範例啊,到底是怎麼算的... 看了一圈 EC2ECSEKS 都沒有機器,應該是不會算到這邊?

Pricing – You can use up to 10 concurrent shells in each region at no charge. You only pay for other AWS resources you use with CloudShell to create and run your applications.

刷了一下的感覺是,對於已經習慣跳板機的人來說好像還好,尤其是 command line 已經用熟了,太習慣用 Ctrl-W 刪字串,而在瀏覽器裡面按下去就會直接出事的情況,還是有點難用...

比較明顯的好處應該是整合了 IAM 的權限,所以在 awscli 下的權限是一樣的,另外對於有些 web console 沒支援的操作可以用這個方法補強,而不需要自己弄機器出來跑。

Smart TV 與遊戲主機的 DNS 經常是設死的

Hacker News Daily 上看到「Your Smart TV is probably ignoring your PiHole」,裡面提到了很多遊戲主機並不會依照從 DHCP 拿到的 DNS 設定使用,而是直接設死:

Nearly 70% of smart TVs and 46% of game consoles were found to contain hardcoded DNS settings - allowing them to simply ignore your local network’s DNS server entirely. On average, Smart TVs generate an average of 60 megabytes of outgoing Internet traffic per day, all the while bypassing tools like PiHole.

裡面提到的論文是「Characterizing Smart Home IoT Traffic in the Wild」這篇,裡面分析了不同種類的裝置 DNS 的狀況,以及 HTTP/HTTPS 的比率:

回到原來的文章,裡面提到了用 NAT 的方式把 1.1.1.1 的 TCP/UDP Port 53 導到 Pi-hole 上面過濾,這樣看起來還行,下面的 DNS over TLSDNS over HTTPS 因為走其他特定的 TCP port,應該是不受影響...

Sony 放出 PS5 拆解影片...

Hacker News Daily 上看到 PS5 的拆解影片:「PS5 Teardown: An up-close and personal look at the console hardware」。

本來想說這種東西為什麼會上 Hacker News Daily,是有拆出什麼有趣的東西嗎... 後來看到一半才注意到這是 Sony 官方丟出來的影片,不是第三方拆機開箱影片 XDDD

然後回頭看發現這是 Sony 家的 VP 出來拍的:

基本上是個官方拆機指南,雖然影片開頭有警告自行拆機會有風險以及保固問題 XD

讓 Python 輸出變豐富的 Rich

Hacker News 上看到的 Python 專案,讓 terminal 輸出變得更好看:「Rich is a Python library for rich text and beautiful formatting in the terminal.」。

看到當下吸引我的地方在於表格:

from rich.console import Console
from rich.table import Column, Table

console = Console()

table = Table(show_header=True, header_style="bold magenta")
table.add_column("Date", style="dim", width=12)
table.add_column("Title")
table.add_column("Production Budget", justify="right")
table.add_column("Box Office", justify="right")
table.add_row(
    "Dev 20, 2019", "Star Wars: The Rise of Skywalker", "$275,000,000", "$375,126,118"
)
table.add_row(
    "May 25, 2018",
    "[red]Solo[/red]: A Star Wars Story",
    "$275,000,000",
    "$393,151,347",
)
table.add_row(
    "Dec 15, 2017",
    "Star Wars Ep. VIII: The Last Jedi",
    "$262,000,000",
    "[bold]$1,332,539,889[/bold]",
)

console.print(table)

輸出長這樣:

另外還有不少功能也不錯,會讓畫面豐富不少。

寫了一個可以用 '/' 在 AWS 上快速切換服務的小工具

AWS Management Console 上切換服務需要用到滑鼠,而這個 Userscript 工具提供了 / 快速鍵可以直接拉出服務選單,另外也可以用 Esc 鍵關閉服務選單:「AWS Web Console Service Shortkeys」。

這個套件應該是支援多個瀏覽器,但是需要先安裝 Tampermonkey 這類可以跑 Userscript 的套件。

主要是常常在切的時候發現需要拿滑鼠,寫了這個 script 後多了一個方式可以用,而不需要把手移開鍵盤,會順手一些...

不過還是希望這個功能直接變成內建的 :o

各種對 AWS Managemenet Console 的抱怨...

Hacker News Daily 上看到 Reddit 上面有一篇對 AWS Management Console 的抱怨文,差不多是兩個月前開始累積的:「I am stupefied every day by the awfulness of the AWS web console」。

AWS 的主力開發因為是以 API 為主,而 AWS Management Console 能做的事情一直都少蠻多的 (看起來是一個團隊在開發,然後呼叫 API),而且的確是常常中 bug,所以會有這樣的抱怨其實不太意外...

然後就有人放火了:

[–]canadian_sysadmin 24 points 2 months ago
I see you've never used Azure...

[–]myron-semack 18 points 2 months ago
AWS’s console sucks because they don’t give a damn about UI. They are API-first.

Azure’s console sucks because they tried to make it nice but failed.

[–]ryantiger658 5 points 2 months ago
I was scrolling looking for this comment. Azures interface has made me appreciate AWS even more.

Azure 被偷戳了好幾下 XDDD 然後 GCP 也被偷戳了:

[–]edgan 1 point 2 months ago
It could br better, but it is far better than than Azure and GCP. Azure's old one was better than their new beta interface last I saw it. GCP has some interesting ideas, but the side bar centric design doesn't function well. It also tries to do too much, and is too JavaScript-y happy.

通常用 AWS 自己的 CloudFormation 或是第三方的 Terraform 管理還是比較常見的方式 (基於 Infrastructure as code 的概念),而 AWS Managemenet Console 當作是輔助,因為目前的雲端服務在設計上的確是希望你多用 A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