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 與 HTTP/2 的最佳化技巧

這篇在討論,無論是 HTTP/1.1 時代,或是 HTTP/2 時代下 (裡面還包括了 HTTP/2 的 Server Push),各種讓下載速度最佳化的技巧以及造成的複雜度:「Performance testing HTTP/1.1 vs HTTP/2 vs HTTP/2 + Server Push for REST APIs」。

文章裡其中一個提到的是各類「打包」的技巧,也就是 JavaScript 的 bundle,或是 CSS 的 Image sprites,甚至是 API 的合併,像是很多人會考慮的 GraphQL

雖然在 HTTP/2 年代我們常說可以省下來,但這並不代表「打包」在 HTTP/2 情境下沒有效果,只是改善的幅度比較少,所以這個最佳化的技巧比起 HTTP/1.1 年代,可以放到後面一點再做,先把人力放到其他地方。但如果團隊工具已經熟悉打包技巧的話 (可能是以前就已經做好了),其實繼續使用沒有太大問題...

另外是 Server Push 的情境,意外的反而可以提昇不少速度,看起來主要是少了請求的時間,所以快不少。

再來是跨網域時 CORS 的問題,在 Flash 的年代是一個 crossdomain.xml 解決,但現在的解法是多一個 OPTIONS request,反而造成很大的效能問題... 文章裡提到現在看起來有個 Draft 在發展與 Flash 類似的機制:「Origin Policy」。

作者在測試完後得到的結論其實跟蠻多「直覺」相反的:

  • If speed is the overriding requirement, keep using compound documents.
  • If a simpler, elegant API is the most important, having smaller-scoped, many endpoints is definitely viable.
  • Caching only makes a bit of difference.
  • Optimizations benefit the server more than the client.

Humble Bundle 對抗信用卡盜刷的方法

Humble Bundle 說明他們如何對抗信用卡盜刷的方法,主要是不斷的降低風險,然後讓人介入的機會降低 (因為人事成本很高):「How Humble Bundle stops online fraud」。

其中第一點是特別想提的:

Our first line of defense is a machine-learning-based anti-abuse startup called Sift Science, which we’ve been training for years across 55,000,000 transactions. Given how many orders we process, Sift Science has a really good idea when someone is up to no good. The model adapts daily as we get more data.

Sift Science 在 2014 的時候提過:「偵測信用卡交易是否為盜刷的服務」。做的事情很簡單,你把大量的資料傳給 Sift Science,包括了各種使用者身份資訊,以及信用卡資料,Sift Science 可以透過 Machine Learning 的方法告訴你這筆交易的風險,讓你進一步的判斷。

其實不少家都有做類似的服務,像是 MaxMindminFraud (就是做 GeoIP database 很有名的那家公司的另外一個產品)。當交易量很大的時候是個很有趣的應用,降低處理盜刷後續處理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