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Ubuntu 20.04/22.04 下使用 18.04 的 chromium-browser

Ubuntu 20.04 之後包的 chromium 都是基於 snap 的方案,是個除了 Canonical 的人以外沒人愛的東西,所以大家都在找方法改回 .deb 的版本。

剛剛因為需要測試東西所以才需要找這個方案,發現有個還蠻有趣的解法,是拿 18.04 的 chromium-browser 的套件來裝,因為官方至少會支援到 2023/04:「Is it still possible to install Chromium as a deb-package on 20.04 LTS using some third-party repository?」。

一個 /etc/apt/sources.list.d/bionic-update.list

deb http://archive.ubuntu.com/ubuntu/ bionic-updates universe

另外一個 /etc/apt/preferences.d/chromium-deb-bionic-updates

Package: chromium-browser chromium-browser-l10n chromium-codecs-ffmpeg-extra chromium-codecs-ffmpeg 
Pin: release a=bionic-updates
Pin-Priority: 900

完全還是使用官方套件的解法,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到明年四月而已,但對要測試來說夠用了...

Travis CI 支援 Arm64 平台的編譯與測試了

剛剛看到 Travis CI 宣佈支援 Arm64 的編譯與測試環境了:「Announcing General Availability of Graviton2 CPU Support!」。

架構上是利用 AWS 推出的機器來做,其中支援的 OS image 目前看起來是以 Ubuntu 為主,其中 16.04 (xenial) 與 18.04 (bionic) 只有 LXD container 的環境,而 20.04 (focal) 則除了 LXD container 環境外,也有完整的 VM 環境可以跑:

Following Arm64 distributions of Ubuntu are available for you as LXD containers:

Xenial (16.04)
Bionic (18.04)
Focal (20.04)

Following Arm64 distribution of Ubuntu is available for you as a full VM option:

Focal (20.04)

看起來底層是用 Ubuntu 20.04 為主力,然後提供 container 跑其他版本。

Ubuntu 16.04 出更新了...

看到 Ubuntu 16.04 (xenial) 在 support cycle 剩下不到一年的時候推出了 16.04.7:「Ubuntu 16.04.7 LTS released」。

看起來主要是修正 GRUB 的安全性問題:「USN-4432-1: GRUB 2 vulnerabilities」。

這次修正的 CVE 好像有點多,但全部都是與 GRUB 相關的... 另外可以看到包括 14.04 (trusty) 都有修正 (ESM,付費提供支援的版本)。

目前手上大多數機器都是 18.04 (bionic) 與 20.04 (focal) 了,會在 16.04 (xenial) 主要是 OpenVZ 的關係,雖然看起來還是有一台一直懶得動,該找機會弄一弄了...

家裡電腦裝 Ubuntu 18.04

上個禮拜四家裡的桌機開不了機,找了一天發現是系統的 SSD 掛掉了,就買了張 M.2 SSD,然後計畫順便把本來的 Ubuntu 16.04 升級到 Ubuntu 18.04,但 Ubuntu 18.04 把預設的界面從 Unity 換成 GNOME (然後披上 Unity 的皮),加上前陣子系統從 Intel 平台換到 AMD,整個狀況變得超混亂之後,就變成一連串踩地雷的過程...

最一開始是 UEFI + LUKS 的安裝問題,本來想裝到 M.2 SSD 上面,但 Ubuntu 18.04 的 grub-install 就是硬寫到 /dev/sda 不能改:「“Unable to install GRUB in /dev/sda” when installing GRUB」,照著這篇的 workaround 用還是不行,最後放棄,直接生一顆 SATA SSD 接到 SATA Port 1,把 M.2 當作資料碟。

硬體相關的問題:

軟體相關的問題:

  • 目前不支援從 GUI 設定 PPPoE 的網路 (沃槽),幾種方式裡面我推薦用 pppoeconf 設定會比較好,然後可以改 /etc/ppp/options 加上 IPv6 的設定。
  • 本來想裝 gnome-shell-extension-system-monitor 觀察系統狀態,但會造成系統超級卡,關掉後就變成普通的卡 (後來就找到 Intel I211-AT 的那個問題了)。

現在至少是堪用的程度了,接下來就是不斷的補各種設定...

CodeDeploy 的 codedeploy-agent 總算支援 Ubuntu 18.04 的環境了...

先前在『在 AWSUG Taiwan 上講的「用 AWS CodeDeploy 解決程式佈署」』這邊有分享過 CodeDeployUbuntu 18.04codedeploy-agent 會認為系統內建的 rubycodedeploy-agent 不支援的版本:「Support for ruby 2.5 (Ubuntu 18.04) · Issue #158 · aws/aws-codedeploy-agent」。

剛剛總算看到修正後的版本被推出去了:

這樣就不需要自己修正惡搞了...

在 Ubuntu 18.04 (Bionic) 上跑 Percona Server 5.7

Percona 的文件「Installing Percona Server on Debian and Ubuntu」這邊雖然還沒列 Ubuntu 18.04 上去,但已經有東西在裡面可以安裝了。不過還是屬於官方未正式支援的情況,用的時候自己要注意。

另外查資料的時候有看到「Ubuntu 18.04 (bionic) - percona-xtradb-cluster-server installation break」這篇提到 Percona XtraDB Cluster 裝不起來,但有 workaround 可以硬裝進去,要玩的人也可以參考一下 XD

這樣可以把 14.04 機器換一換了。(先前清點時本來以為已經是 16.04,做一些操作時才發現是 14.04...)

Ubuntu 18.04 推出

Ubuntu 兩年一度的 LTS 版本在前幾天放出來了,18.04 版的 code name 為 Bionic Beaver,官方有發出一篇介紹文章「Breeze through Ubuntu Desktop 18.04 LTS Bionic Beaver」,而下載可以在「Ubuntu 18.04 LTS (Bionic Beaver)」這邊抓。

因為不少新功能的穩定性沒跟上這次的 LTS (像是想要用 Wayland 換掉 X.org),所以目前看到的改變沒有想像中的大...

最主要的改變應該是不再提供 i386 版本,不過 x86-64 (AMD64 & Intel 64) 推出都已經超過十年了,加上要使用超過 4GB RAM 應該都會裝 x86-64 版本 (有人用 PAE 撐著嗎?),所以只要不是古董應該都沒問題...

另外一個則是預設從 Unity 換成 GNOME 了,用 Unity 已經算很習慣了,不知道之後換過去會有什麼感想... (到時再寫好了)

預定等一個版本再來換 (i.e. 18.04.1),現在不想當白老鼠 XD 不過手上一些 PPA package 要先 porting 過去...

Ubuntu 18.04 將從 Wayland 換回 Xorg...

在「Ubuntu 18.04 LTS is Switching back to Xorg」這邊看到 Ubuntu 18.04 將要從 Wayland 換回 Xorg 的消息,只能說不意外 XDDD

Ubuntu 官方的說明在「Bionic Beaver 18.04 LTS to use Xorg by default」這邊,文章裡面給了三個理由:

  • Screen sharing in software like WebRTC services, Google Hangouts, Skype, etc works well under Xorg.
  • Remote Desktop control for example RDP & VNC works well under Xorg.
  • Recoverability from Shell crashes is less dramatic under Xorg.

講白了就是還有一堆東西有問題,看起來在 17.10 導入 Wayland 後沒搞定:

17.10, released in October 2017, ships with the Wayland based graphics server as the default and the Xorg based equivalent is available as an option from the login screen.

在 18.04 預設會用 Xorg,但系統內還是會有 Wayland 讓使用者可以選:

The Wayland session will still be available, pre-installed, for people to use, but for our ‘out of the box’ users the Ubuntu experience needs to be stable and provide the features they have come to expect and use in daily life and Xorg is the best choice here, at least for 18.04 LTS, but for 18.10 we will re-evaluate Wayland as the default.

再測個兩年吧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