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blaze 的 SSD failure rate 資料

Backblaze 整理了 SSD failure rate 的資料:「The SSD Edition: 2022 Drive Stats Review」,裡面比較有興趣的是歷史資料這部份:

SSD 用在系統碟的關係,數量沒像 HDD 那麼多,所以有些信心區間的值會差異很大。

裡面比較亮眼的是 DELLBOSS VD,用的數量不算少,而且看平均使用時間應該是比 MX500 多了一倍多,但都還沒有掛掉的記錄,所以 failure rate 就算是信心區間的上限值都還是很漂亮。

然後用最多得是 Seagate 的 SSD,平均使用時間又比 Dell 那批更長了。

Backblaze 開 US East 區域

Backblaze 宣佈有 US East 區域了:「Backblaze Adds US East Region, Expanding Location Choices and Cloud Replication Options」。

從圖可以看到本來是 US West + EU Central,當初開歐洲區比較像是歐洲客戶會需要遵守歐盟規範之類的需求,但這次宣佈美國開第二個區域,應該是代表規模夠足夠大到可以開第二區了?

機房在維吉尼亞州:

Data stored in U.S. East will reside in Backblaze’s newest data center, IAD 1, located in Reston, Virginia.

這樣算是不錯的訊號?

Backblaze 對 SSD 存活率的報告

Backblaze 發了一篇對 SSD 存活率的報告:「The SSD Edition: 2022 Drive Stats Mid-year Review」,報告分成兩大塊,一塊是單講 SSD 的,另外一塊是跟傳統磁頭硬碟 HDD 比較。

首先是這張總表,從 2018 年到現在的 SSD 硬碟的 AFR 資料:

可以看到有特地標出信賴區間,因為對於某些量真的太少的型號,算出來的 AFR 沒有太大意義,所以重點只有在幾個數量比較多的型號。

Seagate 的 ZA250CM10003 最多,AFR 是 0.70% (CI 在 0.3%-1.3%);接下來是 Seagate 的 ZA250CM10002,AFR 是 0.78% (CI 在 0.4%-1.4%)。

第三多的是 Dell 的 DELLBOSS VD,AFR 是 0% (CI 在 0.0%-0.8%),不過要注意這是 M.2 界面,而且是 server 等級:

It is a server-class drive in an M.2 form factor, but it might be out of the price range for many of us as it currently sells from Dell for $468.65.

接下來是比較 SSD 與 HDD。這邊的比較中,兩者都是相同的用途 (開機碟 & 系統碟):

The SSDs and HDDs we are reporting on are all boot drives. They perform the same functions: booting the storage servers, recording log files, acting as temporary storage for SMART stats, and so on.

因為 SSD 目前只有五年的記錄,可以看到如果只比較五年的話,SSD 的 AFR 是比 HDD 好上不少的:

不過這邊還是以機房環境來說明,像是機櫃的振動與使用的 pattern 都是可以想到的因素。一般的情況下,如果沒有一堆 HDD 在 JBOD 裡面振動的話,是不是可以活比較久就不知道了...

但現在開機碟用 HDD 應該也會開到天花地老,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會換回 HDD...

Backblaze 的 2022 Q2 硬碟報告

Backblaze 發表了 2022 Q2 硬碟使用的報告:「Backblaze Drive Stats for Q2 2022」。

第一張是綜合性的資料,從 2013 年到現在還活著的型號都拉出來:

表格裡面好像有些錯誤的地方,像是 SeagateST12000NM0007 這顆的數字就對不太起來,1288 顆但是有 1989 次的 failure,另外 drive days 累計有 35,823,850 days,平均下來是 27813 天 (76 年?),另外 AFR 只有 2.03% (低 1.90%,高 2.10%)。

就算硬碟數量多一個零變成 12880 顆也還是對不太起來,查 datasheet 看起來這個型號是 2017 年出的,到現在也才五年多,76 年的 1/10 變成 7.6 年也對不起來,這個部份看後續會不會更正好了...

另外作者另外把比較有指標性的型號拉出來,可以看到 HGST 在歷史上的表現很好:

然後就算只過濾 2022 Q2 的故障資料,還是可以看到 HGST 在近期的 AFR 表現很不錯:

另外最後提到他會在 DEFCON 30 上聊聊:

If you will be at DEFCON 30 in Las Vegas, I will be speaking live at the Data Duplication Village (DDV) at 1 p.m. on Friday, August 12th. The all-volunteer DDV is located in the lower level of the executive conference center of the Flamingo hotel. We’ll be talking about Drive Stats, SSDs, drive life expectancy, SMART stats, and more. I hope to see you there.

Backblaze 的 2021 年硬碟死亡報告

Backblaze 放出 2021 年的硬碟統計數據了:「Backblaze Drive Stats for 2021」。

最後一張圖是 Backblaze 機房內還活著的硬碟資訊,大概是整篇裡面最有用的 (而且有 AFR 的信心區間),先拉出來看:

比較好奇的是還沒有導入 18TB 的硬碟...

另外從上面依照廠牌分類的部份也可以看出個感覺,這時候如果再針對各廠牌的歷史記錄拉出圖的話就很殘酷了,要說 Seagate 不愧是 Seagate 嗎 (大家的刻板印象好像也不刻板了,數字都對的上...):

如果就廠牌可以看出來 HGST 不論哪個型號,死亡率 (AFR) 都很低,而 Toshiba 與 Seagate 則是很吃型號,有的型號 AFR 很高,但有的就蠻低的...

另外裡面有提到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大顆硬碟的 AFR 反而比較低,目前猜測是新硬碟的關係,但時間要拉長才會看的比較明顯,不確定是不是有什麼技術發展出來 (過個幾年再回來看的意思):

話說前陣子才送修一顆 Seagate 的硬碟回來 (還在保固內),SMR 的死亡率果然高不少...

Wasabi 與 Storj DCS

WasabiStorj 是在看到「Will Cloudflare R2 Win Customers from Amazon S3?」這篇文章時翻到了三個 Cloud Storage Provider,文章本身我倒是沒什麼吸收...。

第一個是 BackblazeB2,這個產品平常的曝光度就還算夠。

另外是 Wasabi 的部份,其中一個賣點是免費的頻寬,但其實限制意外的多。首先是各地區的價錢:

我找了一下到底是什麼地區,目前只有看到「Wasabi Technologies Inc Status」這邊有編號 (US-East-1、US-East-2、US-Central-1、US-West-1、EU-Central-1、AP-Northeast-1),但也沒找到地區... US 的都在美國沒問題,AP-Northeast-1 應該是日本,但 EU-Central-1 是哪裡就找不到了。

另外是 pay-as-you-go 的方案最小是 1TB,如果是歐美區的話是 US$5.99:

For customers using the Wasabi pay-as-you-go pricing model, Wasabi has a minimum monthly charge associated with 1 TB of active storage. If you store less than 1 TB of active storage in your account, you will still be charged for 1 TB of storage based on the pricing associated with the storage region you are using.

然後也有 90 天的最短計價時間:

Wasabi has a minimum storage duration policy that means if stored objects are deleted before they have been stored with Wasabi for a certain number of days (90 days when using the Wasabi pay-go pricing model), a Timed Deleted Storage charge equal to the storage charge for the remaining days will apply.

另外 Wasabi's free egress policy 這邊也可以看出來他們的設計就是拿來當 storage 用,然後前面需要擋 CDN 之類的服務。

最後一個是 Storj 的 DCS,US$4/TB/month 的空間費用,與 US$7/TB 的流量費用感覺還算便宜?他的做法是把檔案拆成 80 份,然後取 29 份就可以算回來:

How many Nodes are files stored on?

80. We split each file into 80 different encrypted pieces, and each piece is stored on a different Node.

When you retrieve an object, only 29 of its 80 pieces are needed to reconstitute that object. With no central point of failure, your data is always quickly available, all over the world.

這部份是則是透過 Reed-Solomon error correction 實做:

Automate file repair and know that Reed-Solomon erasure coding enables the highest levels of durability for all files uploaded to Storj DCS.

好一陣子沒看到 Reed-Solomon 了,沒想到在這邊看到... 先不管技術的部份,看起來 Storj DCS 的價錢可以玩看看。

Backblaze 的 2021Q1 硬碟報告

Backblaze 昨天放出來 2021Q1 的硬碟報告:「Backblaze Drive Stats for Q1 2021」。

前半部沒有什麼意外,HGST 的硬碟比起其他家的看起來還是好不少。

比較有趣的是首次拿 SSD 與 HDD 對決,這邊比較的對象是開機碟。可以看到如果以 2021Q1 的時間來看,SSD 的 AFR 低不少:

拉長到 lifetime 來看也還是低不少:

但裡面也有提到 HDD 的最大壽命比目前 SSD 都高不少,時間看起來可能還不夠長,算是一個很初步的資料...

Backblaze 在 2020 年對機械硬碟的回顧

前幾天 Backblaze 放了 2020 年的回顧資料出來:「Backblaze Hard Drive Stats for 2020」。

整體的 AFR (Annualized Failure Rate) 在 0.93% 左右,而如果照品牌拆開,HGST 的數字依然是最漂亮的 (雖然他現在是 WD 的品牌),大約在 0.36% 左右 (111/(1083774+4663049+372000+820272+275779+3968475)),Toshiba 次之,大約低了平均值一些落在 0.89%,而 Seagate 光是看就就知道會超過 1%...

官方有提到,低於 250,000 drive days 以下的數據僅供參考,因為資料量太少,在統計上無法提供結論:

For drives which have less than 250,000 drive days, any conclusions about drive failure rates are not justified. There is not enough data over the year-long period to reach any conclusions. We present the models with less than 250,000 drive days for completeness only.

然後 WD 本家的硬碟回到戰線了,記得之前基本上算是被唾棄 XDDD

另外一張表則是講到這三年的情況,可以看出來 2020 年的 AFR 數字降了不少,裡面也解釋了為什麼 (看起來就是活下來的穩下來了...):

The answer: It was a group effort. To start, the older drives: 4TB, 6TB, 8TB, and 10TB drives as a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2020, decreasing from a 1.35% AFR in 2019 to a 0.96% AFR in 2020.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size spectrum, we added over 30,000 larger drives: 14TB, 16TB, and 18TB, which as a group recorded an AFR of 0.89% for 2020. Finally, the 12TB drives as a group had a 2020 AFR of 0.98%. In other words, whether a drive was old or new, or big or small, they performed well in our environment in 2020.

Backblaze 與 Fastly 合作

Twitter 上看到的消息,BackblazeFastly,免除 Origin 到 CDN 這段的流量費用:

新聞稿是「Set Your Content Free With Fastly and Backblaze B2」這篇:

Our new collaboration with Fastly, a global edge cloud platform and CDN, offers an integrated solution that will let you store and serve rich media files seamlessly, free from the lock-in fees and functionality of closed “goliath” cloud storage platforms, and all with free egress from Backblaze B2 Cloud Storage to Fastly.

不過這不是第一家提供這樣的方案,在 2018 年的時候就有跟 Cloudflare 合作,免除了 Origin 端到 CDN 端這段費用:「Backblaze 與 Cloudflare 合作,免除傳輸費用」。

Backblaze 的 2020Q2 硬碟報告

在「Backblaze Hard Drive Stats Q2 2020」這邊又有資料可以看啦,主要是這張表:

比較讓我注意到的是,其中有個一千台的 HUH728080ALE600,AFR 居然是 0.00%,仔細看算了一下發現應該是弄來一批貨,上線約三個月 (91 天),而目前還沒有壞掉而已...

不過 HUH728080ALE600 這個料號很有趣啊,在搜尋的時候發現 Ptt 上 2018 年的文章「Re: [請益] 關於HUH728080ALE604 這顆8t硬碟」這邊有提到這個號碼,裡面有猜測這個料號的來源:

查了一下發現有趣的事實
國外資料都指出,OEM的原廠HGST沒有給予保固
且驗證序號會是無效的序號
但中國地區驗證 OEM序號卻是有效
所以合理懷疑HGST將生產過剩的 OEM產品轉到中國銷售?
並將這些 OEM序號登錄至HGST資料庫內
當然這些標籤都是貼HGST的, 貼DELL或HP標的都是查無有效序號
而且這些都是保五年, 保固低於五年可能就是有問題的
HUH728080ALE600 是目前有看到在中國銷售的
當然這都是沒有外盒包裝

不知道 Backblaze 是怎麼弄到這批貨的...

不過就算不管這批貨,HGST 整體上看起來還是很不錯,不過現在掛 HGST 的應該都是庫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