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終止與 Elsevier 的合約

美國在今年有不少學校開始跟進,終止與 Elsevier 的合約了。

首先是去年 (2019) 三月加州大學系統宣佈不跟 Elsevier 續約 (參考當時寫的「加州大學宣佈不與 Elsevier 續約」這篇),今年四月則是北卡大學系統宣佈不續約:「Upcoming Elsevier Cancellations」,以及紐約大學系統也宣佈不續約:「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Steps Away From the “Big Deal” with Elsevier」。

到這邊看到的消息主要都是公立學校系統在開槍,直到前幾天 MIT 也放新聞稿開槍宣佈不續約了,這應該是第一個頂級的私校開槍的消息:「MIT, guided by open access principles, ends Elsevier negotiations」。

維基機百科上查資料的時候,發現台灣在 2016 年底 CONCERT 就宣佈放掉 Elsevier 了,當時有發稿出來:「關於 Elsevier 資料庫合約談判 CONCERT 聲明」。

In Taiwan more than 75% of universities, including the region's top 11 institutions, have joined a collective boycott against Elsevier. On 7 December 2016, the Taiwanese consortium, CONCERT, which represents more than 140 institutions, announced it would not renew its contract with Elsevier.

原來 Fully Homomorphic Encryption 已經被解啦...

Hacker News Daily 上看到「IBM Releases Fully Homomorphic Encryption Toolkit for MacOS and iOS; Linux and Android Coming Soon」這個消息,主要是 IBM Research 要放出一些跟 Fully Homomorphic Encryption (FHE) 的 library。

Homomorphic encryption 講的是直接對密文操作:(這邊的 \cdot 是操作,可能是加法,也可能是乘法,或是其他類型)

C_1 = enc(P_1)
C_2 = enc(P_2)

enc(P_1 \cdot P_2) = enc(P_1) \cdot enc(P_2) = C_1 \cdot C_2

也就是說,不需要把 Ciphertext 解成 Plaintext 處理完後再加密回去 (這有安全性與隱私的問題),而是直接對兩個 Ciphertext 計算就可以了。

之前還在學校學密碼學的時候 (大概 2005 與 2006),有翻到 Homomorphic encryption 中的 Fully Homomorphic Encryption (FHE) 是尚未被解決的問題,當時的解法都是特殊解。

剛剛因為看到上面那篇文章,查了一下發現原來在 2009 的時候 Craig Gentry 提出了一套方法,用 Lattice-based cryptogtaphy 建構出加法與乘法的操作,也就達成了 FHE 的低標。

查資料的時候發現 1) 他論文只用了十頁 2) 這是他的博班論文,解掉這個 open problem,不過看到他的博班指導教授是 Dan Boneh 好像不意外... XD

(雖然只用了十頁主要還是因為 STOC 篇幅的關係,但扣掉 circuit privacy 的部份,前面在說明建構與證明的過程只用了九頁也是很驚人)

然後接下來的幾年他又跟其他幾位學者改進了不少效能上的問題,在英文版維基百科上可以翻到有好幾個不同世代的 FHE。

SETI@home 計畫將在月底停止

看到「SETI@home Search for Alien Life Project Shuts Down After 21 Years」這個消息,SETI@home 計畫將在這個月月底停止:

SETI@home hibernation
On March 31, the volunteer computing part of SETI@home will stop distributing work and will go into hibernation.

大學的時候跑得很開心,後來就沒什麼在玩了... 看起來是有些成果,所以決定休息了。

四個機率問題

在「Some Useful Probability Facts for Systems Programming」這邊看到的四個機率問題,而且都有接近解:

  • 每一次有 \frac{1}{N} 成功的機率,跑 N 次後最少成功一次的機率。
  • N 個球隨機丟到 N 個籃子後有空籃子的機率。
  • N 個數字在隨機排序後有數字不改變位置的機率。
  • N 種 coupon 平均隨機出現,要抽中一套 N 種都有的 coupon 需要抽幾次的期望值。

會想要寫這篇是因為發現最後一題就是「大人買」抽卡問題的簡化版本 (這邊簡化成機率相同,一般的情境下應該是不同的)。

可以看到歐拉常數 e 與自然對數 \ln{} (i.e. 以 e 為底的對數) 滿天飛 XDDD

MIT 的「The Missing Semester of Your CS Education」

MIT 推出的短期課程,在 CS 相關科系裡面不會教,但是如果學過的話會讓你的 CS 學習過程有很不一樣的改變:「The Missing Semester of Your CS Education」。

整個主軸是偏應用為主,其中花了很多篇章在講 CLI 下的工具,這點從每堂課的標題就可以看出來:

1/13: Course overview + the shell
1/14: Shell Tools and Scripting
1/15: Editors (Vim)
1/16: Data Wrangling
1/21: Command-line Environment
1/22: Version Control (Git)
1/23: Debugging and Profiling
1/27: Metaprogramming
1/28: Security and Cryptography
1/29: Potpourri
1/30: Q&A

我自己快速讀過去的時候發現,雖然這是入門課程,但我還是從裡面抓到了一些以前沒有關注的關鍵字 (像是 Python debugger pdb 與 profiling 相關的操作)。

接下來應該會開個連載來寫一下心得與感想...

用程式解數學邏輯問題...

Hacker News Daily 上看到的數學邏輯問題:「“Which answer in this list is the correct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問題是這樣:

Which answer in this list is the correct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 All of the below.
  • None of the below.
  • All of the above.
  • One of the above.
  • None of the above.
  • None of the above.

accepted 的那個是推演的答案,但最高分的那個是寫程式窮舉 XDDD (不得不說大家都很愛這味...)

phk 的 ministat

Facebook 上看到朋友貼的統計分析小工具:「A small tool to do the statistics legwork on benchmarks etc.」,看了一下原來是 phk 寫的,後來被拉出來獨立跑...

從兩個檔案讀取兩組數列,然後用 Student's t-test 分析的小工具,在 manpage 裡面可以看到說明:

Specify desired confidence level for Student's T analysis. Possible values are 80, 90, 95, 98, 99 and 99.5 %

雖然說有些人不喜歡 Student's t-test 被濫用,不過畢竟還是一套合理的數學方法,在分析的時候可以快速的判斷...

翻了一下發現 Ubuntu 也有得裝:「Ubuntu – Package Search Results -- ministat」。

引用自己論文的問題...

Nature 上點出來期刊論文裡自我引用的問題 (這邊的自我引用包括了合作過的人):「Hundreds of extreme self-citing scientists revealed in new database」。

開頭舉了一個極端的例子,Vaidyanathan 的自我引用比率高達 94%,而學界的中位數是 12.7%,感覺是有某種制度造成的行為?

Vaidyanathan, a computer scientist at the Vel Tech R&D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 privately run institute, is an extreme example: he has received 94% of his citations from himself or his co-authors up to 2017, according to a study in PLoS Biology this month. He is not alone. The data set, which lists around 100,000 researchers, shows that at least 250 scientists have amassed more than 50% of their citations from themselves or their co-authors, while the median self-citation rate is 12.7%.

會想要提是因為想到當年 Google 的經典演算法 PageRank,就是在處理這個問題... 把 paper 換成 webpage 而已。

Miles 換算 KM 的方式

Twitter 上看到很有趣的方式:

這邊可以這樣算是因為 1.609 跟黃金比率很接近,而 Fibonacci number 的也有黃金比率的特性,所以可以直接拿來用...

英國新的紙鈔將會使用 Alan Turing 頭像

新版 50 英鎊的紙鈔將使用 Alan Turing 的頭像設計:「New face of the Bank of England's £50 note is revealed as Alan Turing」。

不知道要怎麼介紹 Alan Turing... 對於現代計算理論的貢獻、對於二戰盟軍的貢獻,以及對於人工智慧的貢獻都無與倫比,另外一方面,在 1952 年時因同性戀身份被定罪,1954 年時食用氰化物自殺過世,然後到了 2013 年議會爭論赦免的過程中,英國女皇決定直接行使赦免權。現在則是決定以他的頭像作為五十英鎊的人物。

既然靠這個圈子吃飯的,應該會蒐藏一張起來吧,紀念這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