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aDB 嘗試相容於 PostgreSQL 協定的產品

Twitter 上看到的消息,新聞在「MariaDB's Xpand offers PostgreSQL compatibility without the forking drama」這邊:

看起來是 SkySQL 的服務,這樣聽起來不像會 open source... 看起來賣點在於 globally distributed RDBMS 這個部分:

MariaDB is previewing a PostgreSQL-compatible front end in its SkySQL Database-as-a-Service which provides a globally distributed RDBMS on the back end.

再看看後續會不會有更多消息?

PostgreSQL 上對應 pt-online-schema-change 的工具 pg-osc

翻資料的時候翻到「pg-osc: Zero downtime schema changes in PostgreSQL」這篇文章,可以在 PostgreSQL 上做到類似 pt-online-schema-change 的事情,這邊先提一下 pt-online-schema-change 的說明:

ALTER tables without locking them.

不管是 MySQL 還是 PostgreSQL,都會遇到 ALTER TABLE 常常會 lock 的問題,這點主要的影響就是 db migration。

在 dev 環境的機器應該沒什麼問題,資料量都不大,應該是很快就可以跑完;但在 stage 環境時就會開始有狀況了 (假設是從 production 複製過來的資料,表格的大小可能偏大),但應該還是可以用 downtime 換,慢慢跑,花幾個小時把 db migration 跑完。

可是到了 production 環境時就不太能這樣搞了,這也是一般不太建議在 production 環境裡用現成的 db migration 工具,尤其當資料量偏大的時候。

解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透過繞路的方式,不要直接動原來的 table:基本的想法是開一個新的 table,然後一直從舊的 table 搬資料到新的 table 上 (包括應用程式下指令寫到舊的 table 上的資料),直到最後用一個短暫的 lock 機制來切換 table。

在 MySQL 的世界裡比較有名的是 Percona 的 pt-online-schema-change (trigger-based) 以及 GitHubgh-ost (replication-based),另外找資料的時候有發現 Facebook 也有丟 OnlineSchemaChange (trigger-based) 出來。

在 PostgreSQL 的世界裡似乎是 pg_repack 這個方案,用了 trigger-based 的方式處理,但之前沒有注意到,是翻 pg-osc 的時候被提到才知道有這個工具。

而這次提到的 pg-osc 則是 2022 年才出的軟體,也是 trigger-based 的方式:

pg-osc uses the concept of shadow tables to perform schema changes. At a high level, it creates a shadow table that looks structurally the same as the primary table, performs the schema change on the shadow table (avoiding any locks since nothing is using this table), copies contents from the primary table to the shadow table and swaps the table names in the end while preserving all changes to the primary table using triggers (via audit table).

另外從 PostgreSQL 的 wiki 上看到「Change management tools and techniques」這頁,裡面看到「Metagration: Logical PostgreSQL Migration」這個工具,看起來好像是 replication-based 的方案,不過還是有用到一些 trigger 做事。

這些方案都先記錄起來好了...

比對兩個表格 (可以是不同的資料庫) 的內容,指出差異處

前幾天看到的東西,不確定是不是在 Hacker News 上,反正在 tab 上幾天了... 但還是附上 Hacker News 的連結:「Show HN: Data Diff – compare tables of any size across databases」,專案的位置在 GitHub 上的 datafold/data-diff

這是用 Python 寫的工具,安裝可以透過 pip 直接裝,所以也可以用 pipx 之類的工具獨立起來跑。

data-diff 會先拆成多個區塊,然後透過 checksum 的機制判斷兩邊的資料是否相同,不同的部份再取 bisection 分開下去找 (或是更多份,在 Technical Explanation 這個段落有寫到)。

在「Common use-cases」這段有提到幾個常見的使用情境,像是在自動化的環境下可以當作異常監控的工具:

Alerting and maintaining data integrity SLOs. You can create and monitor your SLO of e.g. 99.999% data integrity, and alert your team when data is missing.

另外在 troubleshooting 的情境下當然也很有幫助,可以先確認資料是否有問題,以及資料的哪邊出問題:

Debugging complex data pipelines. When data gets lost in pipelines that may span a half-dozen systems, without verifying each intermediate datastore it's extremely difficult to track down where a row got lost.

這個工具讓我想到 Percona Toolkit 裡面的 pt-table-checksum,不過 pt-table-checksum 只能處理 MySQL replication 的情境,data-diff 看起來通用多了:

目前完整測試過的是 MySQLPostgreSQLSnowflake,其他的有實做但還沒完整測試過。

看起來還在開發 (後面是商業公司 Datafold),但先寫下來,之後如果有用到的時候可以回頭看看進展...

MariaDB Corporation Ab 透過 SPAC 上市

MariaDB Corporation Ab 透過 SPAC 上市:「MariaDB Corporation Ab to Become a Publicly Traded Company via Combination with Angel Pond Holdings Corporation」。

Upon closing of the transaction, the combined company will be named MariaDB plc and led by MariaDB’s CEO Michael Howard.

Hacker News 上有一些對 MariaDB 的討論可以看一下 (是對軟體討論,不是對公司討論):「MariaDB to go public at $672M valuation (mariadb.com)」。

大多數用 MariaDB 的人其實都只是在用 MySQL 的功能,不常用到 MariaDB 的特殊功能,像是 Aria (MyISAM 的 crash-safe 版本) 還是沒有 transaction,而 InnoDB 的效能其實相當好,就找不太到理由去用 Aria...

另外從 Google Trends 的 volume 也可以看出來趨勢是往下降而非向上爬升,這時候趕快脫手 (而且還是透過 SPAC) 看起來是最好的時機?

Amazon RDS 支援 ARM 架構的 t4g 與 x2g

這兩篇剛好一起看,Amazon RDS 支援了 ARM 架構的 t4gx2g:「Amazon RDS now supports X2g instances for MySQL, MariaDB, and PostgreSQL databases.」與「Amazon RDS now supports T4g instances for MySQL, MariaDB, and PostgreSQL databases.」。

目前主要是關注 t4g,因為目前量的關係反而是大量使用 t4g 類的機器,如果上面的 PostgreSQL 可以跑 t4g 的話,看起來只要沒有買 RI 的可以換過去,主要是比 t3 再省一些錢:以新加坡區的 PostgreSQL 來說,db.t4g.micro 目前是 $0.025/hr,而 db.t3.micro 則是 $0.028/hr,差不多是九折。

沒意外的話效能應該也會提昇一些,不過用 t 系列的機器本來就沒有太大的量在上面跑,這點應該是還好...

把 blog 搬到 t4g.small 上

算了一下成本還可以接受 (機器 + 空間 + 流量),就把 blog 搬到 AWSt4g.small (ARM) 上,理論上頁面的速度應該會快不少,過幾天等穩定性沒問題後就來買 RI...

x86-64 轉到 ARM 上面,主要是 Percona Server 目前沒有提供 ARM binary 的 apt repository,所以就改用 MariaDB 了。

其他的倒是都差不多,目前的 Ubuntu + nginx + PHP 沒什麼問題,跑一陣子看看...

Let's Encrypt 升級資料庫伺服器 (AMD YES?)

Let's Encrypt 升級了 MariaDB 資料庫的伺服器 (跑 InnoDB),特地寫了一篇文章出來講:「The Next Gen Database Servers Powering Let's Encrypt」。

CPU 的部份從本來的 2x Intel Xeon E5-2650 (Total 24 cores / 48 threads) 換成了 2x AMD EPYC 7542 (Total 64 cores / 128 threads),這點在本來就是 CPU 滿載的情境下改善很大:

而本來的瓶頸一解決,也使得 API 的 latency 直接降下去:

回頭看一下架構,可以看到他們提到沒有使用分散式的資料庫,而是單台 database 硬撐,驗證了即使到了 Let's Encrypt 這種規模,以暴制暴還是很有效的:

We run the CA against a single database in order to minimize complexity. Minimizing complexity is good for security, reliability, and reducing maintenance burden. We have a number of replicas of the database active at any given time, and we direct some read operations to replica database servers to reduce load on the primary.

除了 CPU 暴力外,2TB RAM 與 24 顆 NVMe SSD 的搞法也是很讚的,擺明就是用記憶體拼 cache 的量,以及用大量的 NVMe SSD 疊 IOPS。

然後硬體還在成長,看起來暴力解應該會變成以後的基本答案了...

產生名次的 SQL

Percona 的「Generating Numeric Sequences in MySQL」這篇在討論產生字串序列,主要是在 MySQL 環境下,裡面看到的技巧「Session Variable Increment Within a SELECT」這組,剛好可以用在要在每個 row 裡面增加名次:

SELECT (@val := @val + 1) - 1 AS value FROM t1, (SELECT @val := 0) AS tt;

另外看到 MariaDBMySQL 8.0 系列因為有多支援各種功能,剛好也可以被拿來用,然後最後也提到了 Percona 自家出的 MySQL 8.0.20-11 將會直接有 SEQUENCE_TABLE() 可以用 (這應該才是 Percona 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推銷一下自家產品的新功能)。

文章收起來之後遇到可以拿出來參考用...

RDS 推出 ARM 版本

Amazon RDS 推出了 ARM 的版本:「New – Amazon RDS on Graviton2 Processors」,包含了 MySQLMariaDBPostgreSQL 的版本都有支援,不過看起來需要比較新版的才能用:

You can choose between M6g and R6g instance families and three database engines (MySQL 8.0.17 and higher, MariaDB 10.4.13 and higher, and PostgreSQL 12.3 and higher).

官方宣稱可以提供 35% 的效能提昇,考慮費用的部份會有 52% 的 c/p 值提昇:

Graviton2 instances provide up to 35%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and up to 52% price-performance improvement for RDS open source databases, based on internal testing of workloads with vary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 and memory requirements.

對於 RDS 這種純粹就是個服務的應用來說,感覺應該不會有什麼轉移成本,只要測過沒問題,換過去等於就是現賺的。看起來等 RI 約滿了就可以切...

MyRocks/MariaDB 的 tuning 過程

看起來應該是找 Percona 的人幫忙轉移到 MyRocks 上,然後整理出來的成功案例:「The Road Story of a MyRocks/MariaDB Migration」。

看起來是跑在獨立機器上,而不是雲端的虛擬機上,所以不是想 scale up 就可以把硬體規格拉上去 (說不定記憶體插槽已經滿了之類的...):

Replicas run on bare metal servers, usually Dual Xeon E5 v3 or v4, with 192 GB to 384 GB of RAM.

這次遇到的主要的問題是發現效能跟不上。另外在文章裡面沒寫到,但可以猜到的是,他們目前不打算改架構,而是想要藉由改善資料庫的效能來解決問題:

The servers were close to their limits and were slow to catch up with replication after a maintenance period

後面可以看到不少過程,主要是重新編一份 MariaDB,讓 MyRocks 支援 Zstandard (MyRocks 支援 Zstandard,不過 MariaDB 內的 MyRocks 不知道為什麼關掉了...),這點大幅降低了空間的佔用。

另外是遇到 OOM 問題,在改用 jemalloc 解決記憶體用量的問題後就解決了 (這個在使用 InnoDB 的時候也算是標配了)。

不過在「Increased Read Load Over Time」那段還是看到了 workaround:

The read load was still rising a bit but at a much smaller pace. Instead of hours, it was days. That’s kind of expected given the workload and we were already planning for periodic manual compactions.

目前看起來 MyRocks 的強項主要是在省資源,但缺點就是有不少眉眉角角得小心處理。這樣的話,一般應該還是會先用 InnoDB,真的搞大了再考慮要不要換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