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O Lite:另外一個方向的嘗試

兩個禮拜前在 Hacker News 上看到的東西,算是 uBlock OriginManifest V3 (MV3) 的另外一種嘗試:「uBlock Origin Lite: Description (github.com/gorhill)」,專案的說明在「uBO Lite (uBOL), an experimental permission-less MV3 API-based content blocker.」這邊。

先前在「因應 Manifest V3 而推出的 uBlock Minus (MV3)」這邊提到的 uBlock Minus 是在 MV3 環境下的一個嘗試,但這個版本只是把 MV3 做不到的事情先拔掉,所以缺了很多重要的功能,像是 cosmetic filtering (主要是針對瀏覽器不支援的 css selector,像是最近才剛支援的 :has(),而這些 css selector 對於選擇要幹掉的 html 元素很好用)。

uBO Lite 則是一個妥協,另外讓使用者對特定站台點選授權,而在這些特定授權的站台可以恢復到原來 MV2 時可以過濾的能力 (包含 cosmetic filtering 等等的能力):

但這個方案也是 Google 所樂見的,只要不方便就會讓使用者慢慢放棄。

目前的公告提到 MV2 只支援到明年一月,大概還有三四個月的時間,接下來 adblock 這塊應該會有很多新的方法陸陸續續冒出來...

因應 Manifest V3 而推出的 uBlock Minus (MV3)

前幾天在 Hacker News 上看到「“UBO Minus (MV3)” – An Experimental uBlock Origin Build for Manifest V3 (github.com/gorhill)」這個,裡面是 uBlock Origin 的作者 Raymond Hill 針對 Manifest V3 的半殘版,取名為 uBO Minus (MV3):「Add experimental mv3 version」。

在這個版本裡會有不少的功能失效,尤其是用的很多的 cosmetic filtering:

- No cosmetic filtering (##)
- No scriptlet injection (##+js)
- No redirect= filters
- No csp= filters
- No removeparam= filters

這個版本應該是打算要提供給 Manifest V2 被 Google 廢掉後還在用 Google 控制的瀏覽器的人,依照「Manifest V2 support timeline」這邊看起來是明年一月:

CSS 的 :has() 有新進展了

在「Using :has() as a CSS Parent Selector and much more」這邊看到 Safari 宣佈對 :has() 的支援,查了一下 Can I use... 上面的資料「:has() CSS relational pseudo-class」,看起來是從 15.4 (2022/05/14) 支援的。

隔壁 Google Chrome 將在下一個版本 105 (目前 stable channel 是 104) 支援 :has(),沒意外的話 Microsoft Edge 應該也會跟上去,看起來只剩下 Firefox 要開了。

先前在「Chromium 的 :has() 實做進展」這邊有翻一下進度,看起來 Chromium 這邊要進入收尾階段了。

等普及後一些延伸套件裡的寫法也可以用 :has() 來處理了,就不用自己在 javascript 裡面檢查半天...

在 Ubuntu 20.04/22.04 下使用 18.04 的 chromium-browser

Ubuntu 20.04 之後包的 chromium 都是基於 snap 的方案,是個除了 Canonical 的人以外沒人愛的東西,所以大家都在找方法改回 .deb 的版本。

剛剛因為需要測試東西所以才需要找這個方案,發現有個還蠻有趣的解法,是拿 18.04 的 chromium-browser 的套件來裝,因為官方至少會支援到 2023/04:「Is it still possible to install Chromium as a deb-package on 20.04 LTS using some third-party repository?」。

一個 /etc/apt/sources.list.d/bionic-update.list

deb http://archive.ubuntu.com/ubuntu/ bionic-updates universe

另外一個 /etc/apt/preferences.d/chromium-deb-bionic-updates

Package: chromium-browser chromium-browser-l10n chromium-codecs-ffmpeg-extra chromium-codecs-ffmpeg 
Pin: release a=bionic-updates
Pin-Priority: 900

完全還是使用官方套件的解法,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到明年四月而已,但對要測試來說夠用了...

V7Labs 提供的 Chrome Extension,偵測圖片是否為人工智慧生成的

寫完上一篇「可以看 Chrome Extension 程式碼的 Chrome extension source viewer」後就可以來提「Fake Profile Detector tells you if people are real or fake online」這個了,文章裡面在介紹 V7Labs 所提供的 Chrome Extension:「Fake Profile Detector (Deepfake, GAN)」。

從套件的名字可以看出來他主要是偵測 GA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類的類神經網路,這點在套件裡面說明也可以看到:

Right-click on a profile picture, our model will detect if that image contains a GAN generated or real person!

實際上測試時要注意要儘量抓夠大的圖片丟進去測,像是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維基百科這頁裡面「Concerns about malicious applications」這個章節右邊兩張 GAN 生成的圖,如果你用維基百科預設的縮圖大小 (220x220),上面這張會猜測是真人,下面那張會猜測是假人。

但如果到大一點的圖 (600x600) 的話就都會猜測是假人:「File:Woman 1.jpg」、「File:GAN deepfake white girl.jpg」,原圖 1024x1024 的話也可以偵測出來。

然後 source code 就在那邊可以看 API 怎麼打,大家可以自己研究...

可以看 Chrome Extension 程式碼的 Chrome extension source viewer

好像沒有提過「Chrome extension source viewer」這個套件,來介紹一下...

這個套件可以在尚未安裝前看 Chrome Web Store 裡 extension 的原始程式碼,算是可以在安裝前看一下 extension 在幹什麼。

以前還會遇到會 obfuscated code,導致很難看出來在幹什麼,但在 2018 年以後 Google 公告直接禁止這類行為,就不太會遇到這種情況了 (除非是很舊的 extension):「Trustworthy Chrome Extensions, by default」。

先前跟 Brave 還會打架,不過後來看起來沒這個問題了...

curl 的 TLS fingerprint 偽裝專案 curl-impersonate 支援 Chrome 了

先前在「修正 Curl 的 TLS handshake,避開 bot 偵測機制」這邊提到 curl-impersonate 這個專案,試著修改 curl 的 TLS handshake fingerprint 讓偽裝的更好,本來只支援 Firefox,現在則是支援 Google Chrome 的 fingerprint 了...

作者寫的兩篇說明文章也可以看看:「Making curl impersonate Firefox」、「Impersonating Chrome, too」。

看起來愈來愈完整了,連 LD_PRELOAD 的用法也出現了,然後在 Arch Linux 上也出現 AUR 可以用了...

XFCE 配上 Chromium 系列瀏覽器 (Chrome/Brave/...),視窗最大化時的問題

今天發現 Brave 在視窗最大化時會超出預期的邊界,而非放大到螢幕的邊緣,找了一下發現有人已經在 Brave 的 GitHub 上開了「Incorrect scale if browser is full screen #18964」這張票,後來看到有人說在 Chromium 的 bug system 上已經有人提出來了:「Issue 1257119: Goes under the taskbar when maximized」、「Issue 1260821: maximise gets screen dimension wron」與「Issue 1261797: [User Feedback - Stable] Reports that when Chrome is maximized after being minimized, it launches to beyond the window frame on Linux」。

這次遇到的 bug 看起來是只有用 XFCE 的使用者才會中獎,目前先摸索出一套 workaround 是透過 wmctrl 操作修改瀏覽器的位置與視窗大小。

方法是先用 wmctrl -l -G 列出所有視窗的資訊,包括 geometry 的資料,接著再用 wmctrl -i -r 0x12345678 -e 0,3760,15,1232,1935 這樣的指令去指定瀏覽器的位置與視窗大小。

不知道要撐多久就是了...

Chromium 系列瀏覽器對 Google Search Engine 的不公平最佳化

在 tab 上放了一陣子的連結,忘記是哪邊看到的,在講 Chromium 系列瀏覽器會針對 Google Search Engine 最佳化:「Google’s unfair performance advantage in Chrome」。

作者發現 Chromium 瀏覽器會預先開 HTTPS 連線連到搜尋引擎,這樣可以大幅降低建立 HTTPS 連線時所需要的時間,包括了 DNS 查詢、TCP handshake 與 TLS handshake:

I was looking for something else when I stumbled upon a feature called PreconnectToSearch. When enabled, the feature preemptively opens and maintains a connection to the default search engine.

問題在於這個功能只開給 Google Search 使用:

There’s just one small catch: Chromium checks the default search engine setting, and only enables the feature when it’s set to Google Search.

search_engine_preconnector.cc (HEAD 版本) 這邊可以看到這段程式碼:

// Feature to limit experimentation to Google search only.
const base::Feature kPreconnectToSearchNonGoogle{
    "PreconnectToSearchNonGoogle", base::FEATURE_DISABLED_BY_DEFAULT};
}  // namespace features

作者有提到,的確這個功能會對 search engine 有不小的衝擊,但可以透過擴充 OpenSearch Descriptions 或是 Well-Known URI 的方式提供,現在這樣寫死在程式碼裡面完全就是不公平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