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leway 的 RISC-V 伺服器

看到「Scaleway launches RISC-V servers (scaleway.com)」這篇,Scaleway 推出了 RISC-V 的伺服器:「Elastic Metal RV1」。

先看對消費者比較有感覺的部分,未稅 €15.99/mo 大約是 US$17.34/mo,有 16GB RAM 這點算是蠻有競爭力的,目前常見的 VPS 大約是 1:5 左右 (1GB RAM 大約要 $4/mo),這邊直接接近到 1:1,光是這點在吃 memory 比較重的環境下就蠻吃香的。

另外從 Scaleway 的角度來看,有蠻多特別的特性,像是超省電與超高密度:

EM-RV1 servers are extremely energy-efficient, consuming between 0.96W and 1.9W per 1.8GHz core.

Incredibly dense, a 52U rack holds up to 672 EM-RV1s!

所以一台機器的 4 core 跑滿大約是 7.6W,看功耗與手機用的 ARM CPU 有點像,只是不知道 CPU 效能到底在哪個區間,等後續看看好了?

從 Backblaze 的年度報告裡看 HGST 的 4K 盤的問題

Backblaze 照慣例放出了年度報告,這次是 2023 年整年的回顧:「Backblaze Drive Stats for 2023」。

樣本數量少的跳過,這次比較特別的是可以發現 HGST 這邊 HUH721212ALN604 這顆樣本數破萬,而且 AFR 高到 3.69% 了:

他上面那顆 HUH721212ALE604 只差了一個字母 (N -> E),AFR 只有 0.95%,這個差距有點大。

拉了 datasheet 來確認:「Data Sheet: Ultrastar DC HC520 (He12)」,可以看到兩顆的規格幾乎一模一樣,唯一的差別是:

Format: Sector size (bytes)
4Kn: 4096
512e: 512

另外可以從「How to Read the Ultrastar Model Number」這邊看到 4Kn 與 512e 的說明:

E6 = 512e SATA 6Gb/s,
N6 = 4Kn SATA 6Gb/s

文章裡面沒有看到討論到這點,但好像很值得研究一下...?

關於 GitLab 的 SQL 設計

今天「My notes on Gitlab's Postgres schema design (2022) (shekhargulati.com)」這篇上 Hacker News 首頁 (看起來因為是在 pool 的關係,在第一頁卡很久...),文章「My Notes on GitLab Postgres Schema Design」是作者在 2022 年七月的時候分析了 GitLabstructure.sql 的資料庫設計整理出來的心得 & 感想,裡面有不少東西,不過這邊想補充個背景知識 (姿勢?):

RDBMS 在系統架構裡面,相較於其他的元件,是個很難 scale out 的東西 (i.e. 加更多機器得到更多效能),所以遇過 scalability 問題的架構師,會很習慣避開在 RDBMS 上面跑各種功能,有其他方式可以做的就拆出去用容易 scale out 的工具來做,非不得已才上 RDBMS。

而就算要塞進 RDBMS 裡的資料,能省的還是要省,畢竟宣稱自動幫你處理資料庫 scale out 的技術 (像是 CockroachDBTiDB) 其實沒想像中萬能,還是需要開發者改寫以前大惡搞的 SQL query (一個 terminal 列不完那種)。

而你心裡也有底,如果 scale out 不是條好的路,那麼只好 scale up (i.e. 加大機器的 CPU & RAM),而 scale up 總是有極限,真的遇到自己被迫要處理 sharding 的時候,DBOps/DBA 與 Dev 的臉都很臭... (一堆 JOIN 要改成拉回 application 端自己湊,或是有 ProxySQL 這種東西幫你處理,但是發現 ProxySQL 去後面資料庫拉太多資料幫你組反而很慢 !@#$%)

但另外一方面,現在已經不是 2005 年 64GB RAM 的伺服器是個天價的年代... 硬體的成長已經長到在 AWS 雲端上面可以租到給 SAP 用的 24TB RAM 的機器 (u-24tb1.112xlarge),而地端找個 server 也都有 15TB RAM (POWEREDGE R940),所以很容易把所有資料都塞到記憶體裡面搞,加上 NVMe 的讀寫速度比以前 HDD disk 快多了。

記得這兩件都是現實,然後再回來看文章內容與其他的討論,用不同的現實就會有不同的想法出現。

GitLab 的設計有他當時的限制以及想法,這些是外面的人看不到的,也就不好批評對錯。

透過無線 WiFi 的監視器的問題

在「Wi-Fi jamming to knock out cameras suspected in nine Minnesota burglaries (tomshardware.com)」這邊看到的,原報導在「Wi-Fi jamming to knock out cameras suspected in nine Minnesota burglaries -- smart security systems vulnerable as tech becomes cheaper and easier to acquire」。

這個手法是把無線網路的頻寬塞爆 (或是放出干擾),這樣 security camera 就算拍到東西也不會有記錄:

這個應該是已知的問題?從以前 security camera 都是建議走有線 (以及 isolated VLAN),無線的主要還是娛樂用途,而不是 security camera...

以前還有印象有看過防 EMP 的型號,不過那個是軍用...

換成 t4g.small 後的一些整理

昨天在這邊提到因為 Amazon EC2t4g.small 提供了 free tier 方案 (到今年年底),blog 主機剛好從 t4g.micro 改成用 t4g.small,到年底前可以看看有沒有 t5g 或是類似的主機出來:「往上升級或是用 Unlimited mode 撐」。

除了換完後 CPU credit 給的量上升減緩了情況以外,我在檢查時才發現 PHPopcache 的 cache 使用量也超過預設值 128MB 了,改成 192MB 後看起來 CPU usage 也有下降一些:

這點算是先前沒注意到的,上面 PHP 跑兩個 WordPress 以及一個 MediaWiki (都掛了各式各樣的 plugin & extension),還有一個自己寫的小東西,這樣會超過 opcache 的 cache 大小...

現在換到 t4g.small 後總算又開始養的起 CPU credit 了:

另外也補上幾個 CloudWatch Alarms (看起來 free tier 是十個) 監控主機的 CPUCreditBalance,然後透過 AWS Chatbot 接到自己的 Slack 上,至少之後有狀況的時候會主動通知。

往上升級或是用 Unlimited mode 撐

這個 blog 跑在 Amazon EC2t4g.micro 上面,以往跑起來 baseline 是 10% CPU credit 也還算夠用,但最近的 loading 特別的大,發現是有 bot 在砍站砍的比較兇 (參考「t4g 的 CPU credit 被吃完了」這邊),雖然擋掉後有降不少,但看起來還是比之前高不少:(這邊是一天的平均,拉三個月資料來看)

以往這種一陣一陣的可以靠 CPU credit 頂過去,但因為先前 CPU credit 被 bot 砍完後沒了,就常常撞到底,只好先開 Unlimited mode 擋著了。

另外一方面,當初買的三年 RI 時間也快到了 (居然),這幾天差不多要處理了:

Start
February 9, 2021, 17:43 (UTC+8:00)

Expires
February 9, 2024, 17:43 (UTC+8:00)

升級到 t4g.small 剛好會符合 AWS 的免費方案,看起來可以先掙扎一陣子:

Until December 31, 2024, all AWS customers will be enrolled automatically in the T4g free trial as detailed in the AWS Free Tier. During the free-trial period, customers who run a t4g.small instance will automatically get 750 free hours per month deducted from their bill during each month.

我記得我算過但沒找到文章,所以這邊還是算一下... 如果 t4g.small 要錢的話,與 Unlimited mode 的消費差異大概是多少。

us-east-1t4g.small 是 $0.0168/hr,用 720 小時換算是 $12.096/mo。

假設 CPU 使用率平均在 15%,那用 t4g.micro 的 $0.0084/hr 會是 $6.408/mo,另外加上 5% * 2vCPU = 10% 的 Unlimited mode 費用 ($0.04/hr/vCPU),會是 $2.88/mo。

假設 CPU 使用率平均在 20% (剛好跟 t4g.small 的 baseline 相同的話),會是 $5.76/mo,所以如果用不到對應的記憶體的話,跑 Unlimited mode 會比較划算。

先開一張票。年底的時候再來看看當時的機種與優惠方案...

Starlink 的雷射傳輸細節

在「Starlink's laser system is beaming 42 petabytes of data per day (pcmag.com)」這邊看到 Starlink 的雷射資訊,原文是「Starlink's Laser System Is Beaming 42 Million GB of Data Per Day」。

主要是這兩張圖的資訊:

文字與圖片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所以先抓個概念就好... 目前看起來是個「可商用」的階段了,而上面提到的 5400km 光是真空單向傳輸就要 18ms latency,如果擺到地球上的話,台灣到澳洲中間差不多?到關島、北海道或是新加坡都差不多在 3000km 左右。

想像中,海洋上面的 client 應該會透過這個方式 relay 到附近的陸地...

sudo 對 ROWHAMMER 攻擊的 mitigation

看到「Rowhammer Resistant Coding in Sudo (github.com/sudo-project)」這邊的討論,提到了 sudo 專案 (變成 root 那個 sudo 軟體) 怎麼緩解 ROWHAMMER 攻擊的實作,原連結是去年九月時 GitHub 上的 commit:「Try to make sudo less vulnerable to ROWHAMMER attacks.」。

從 commit 裡面可以看到這個:

- #define AUTH_SUCCESS		0
- #define AUTH_FAILURE		1
- #define AUTH_INTR		2
- #define AUTH_ERROR		3
- #define AUTH_NONINTERACTIVE	4
+ #define AUTH_SUCCESS		0x52a2925	/* 0101001010100010100100100101 */
+ #define AUTH_FAILURE		0xad5d6da	/* 1010110101011101011011011010 */
+ #define AUTH_INTR		0x69d61fc8	/* 1101001110101100001111111001000 */
+ #define AUTH_ERROR		0x1629e037	/* 0010110001010011110000000110111 */
+ #define AUTH_NONINTERACTIVE	0x1fc8d3ac	/* 11111110010001101001110101100 */

可以看到想法上是讓要攻擊時需要改變的 bit 數量大幅增加?尤其是對 AUTH_SUCCESShamming distance

另外這段也是類似的設計:

+ /* Allowed by policy (rowhammer resistent). */
+ #undef ALLOW
+ #define ALLOW	 0x52a2925	/* 0101001010100010100100100101 */
+ 
+ /* Denied by policy (rowhammer resistent). */
+ #undef DENY
+ #define DENY	 0xad5d6da	/* 1010110101011101011011011010 */

這邊 ALLOWDENY 這邊也是把 hamming distance 設計到最大,兩個 XOR 後剛好是 0xffffffff

會不會變成安全相關軟體實作上的 practice?

1990 年代俄羅斯人用 VHS 帶 (錄影帶) 備份數位資料的方法:ArVid

Hacker News 上看到「ArVid: how Russians squeezed 4 hard drives into one VHS tape in the 90s」這篇,在 1990 年代俄羅斯人發明了用 VHS 帶 (錄影帶) 備份數位資料的方式,這個套件叫做 ArVid

方法是利用家裡已經有的 VHS 機 (錄影機),然後在 386 的電腦上接一張 ISA 介面的卡 (對比現在的電腦環境就是 PCI-e 介面卡),然後把 ISA 卡接到 VHS 機的 Video In (負責備份資料) 與 Video Out (負責取回資料),另外 ISA 卡還有一個紅外線 LED 發射的模組線可以接到 (貼到) VHS 機器的接收處,這樣可以讓 ISA 卡透過「遙控器」的協定控制 VHS 播放器。

這個點子用的媒介其實類似於磁帶機,只是 ArVid 為了使用現成的 VHS 機,多了一個轉換成影像的步驟。

這邊 ArVid 加上了 Hamming code,提供之後讀取時,發現錯誤以及修正的能力。

三個小時的 VHS 帶可以存 2GB 的資料,這個空間大小的感覺拉一下「History of hard disk drives」這頁的資訊,可以感覺一下 1990 年代前期時這樣的東西大概是什麼感覺:

1990 – IBM 0681 "Redwing" – 857 megabytes, twelve 5.25-inch disks. First HDD with PRML Technology (Digital Read Channel with 'partial-response maximum-likelihood' algorithm).

1991 – Areal Technology MD-2060 – 60 megabytes, one 2.5-inch disk platter. First commercial hard drive with platters made from glass.

1991 – IBM 0663 "Corsair" – 1,004 megabytes, eight 3.5-inch disks; first HDD using magnetoresistive heads

1991 – Intégral Peripherals 1820 "Mustang" – 21.4 megabytes, one 1.8-inch disk, first 1.8-inch HDD

1992 – HP Kittyhawk – 20 MB, first 1.3-inch hard-disk drive

是個很有趣的產品啊...

2014/2015 年的 Smart Home & IoT 裝置?

昨天的「What's that touchscreen in my room? (laplab.me)」這篇頗有趣的,原文「What's that touchscreen in my room?」是在租屋處看到牆上有一片平板,研究這到底是什麼的文章:

作者在一包文件裡找到手冊以後 (應該是屋主當初直接拿給他的一包文件?),知道這是 NetThings 的設備 (看起來已經是歷史了,這邊留個 LinkedIn 上的連結...):

然後連了半天發現連不上,到公共區域發現他還有一台主機要打開,但因為沒有保險絲,所以沒通電:

在裝了保險絲開機之後就是黑這台機器的過程...?

在各種嘗試中得知,port scan 過程發現有 tcf-agent 可以直接對檔案系統操作,首先是試著撈出 root 加密過的密碼來 john 但不順利,後來是發現可以修改 /etc/shadowroot 密碼清空,並且修改 /etc/ssh/sshd_config,就順利連上了這台機器...

這是一台 ARM9 的機器,有大約 118MB 的記憶體,而且 CPU 可以直接跑 Java bytecode (Jazelle)。

另外這台平板是 Android 5 的系統,透過 webview 從主機上拉狀態出來。

然後裡面有不少 (以現在來看) 古董:

Along with the Pulse app, there i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application. A Node.js app reads CSV files populated with energy usage data and displays them to the user in the web UI. It uses Node.js 0.10.26, Express.js 4.13.3 and Socket.io 1.3.6.

是個 2014/2015 年左右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