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untu 下面搞 Multi-home 架構

家裡的 internet 架構大概是這樣 (省略過其他裝置):

一邊是 HiNet 的線路直接接中華的數據機 (modem),這段是用 PPPoE 撥接;另一邊是第四台網路 (北都),另外上面寫的 Switch 應該是 IP 分享器 (一台 ASUS 的機子,刷 DD-WRT),作圖的時候寫錯了...

最後是電腦的部份,我的桌機是跑 Ubuntu,用兩張個不同的實體線路 (界面分別是中華的 enp4s0 與第四台的 enp6s0f0) 接到了這兩個不同的網段上面。

打算跑 source routing 的架構來善用兩邊的頻寬,想法上面大概是這樣拆解:

  1. 機器本身有個 192.168.3.x 的 static ip。
  2. 針對 source ip 是 192.168.3.x 的封包,預設會往 192.168.3.254 這台分享器丟,然後 NAT 出去。
  3. Squid 在本機上跑一個 proxy server,指定 source ip 是 192.168.3.x

有了這樣的架構,我就可以在瀏覽器上面就透過 SwitchyOmega 這類的套件,指定某些網段要走第四台的頻寬出去了。

另外可以指定 http proxy 的服務也可以透過這個方法往第四台的線路連出去。

其中第二點需要把 source ip 是 192.168.3.x 的封包丟到 192.168.3.254 這段需要一些設定,首先是需要設定一個獨立的 routing table,我是在 /etc/iproute2/rt_tables 裡面放:

2       second

然後因為我是透過 NetworkManager 在管理網路界面的,我希望在 enp6s0f0 啟動時自動設定這個 source routing 邏輯,所以我在 /etc/NetworkManager/dispatcher.d/99-enp6s0f0 這邊寫了:

#!/bin/bash

interface=$1
event=$2

if [[ "$interface" == "enp6s0f0" && "$event" == "up" ]]; then
    ip route add default via 192.168.3.254 table second
    ip rule add from 192.168.3.0/24 table second
fi

然後要記得把這個檔案 chmod 755 讓他可以執行。

接著是 Squid 的設定,在 /etc/squid/squid.conf 裡面這樣寫:

#
http_access allow all
#
access_log /var/log/squid/access.log squid
cache deny all
cache_dir null /tmp
cache_log /dev/null
cache_mem 8 MB
dns_v4_first on
forwarded_for off
http_port 3128
tcp_outgoing_address 192.168.3.x

其中最後的 192.168.3.x 換成自己的固定 IP address。這邊因為 traffic 基本上都是 HTTPS 了,也不需要開 cache,就這樣設定...

這邊比較特別的是 dns_v4_first 的設計,這個是讓 Squid 儘量用 IPv4 的位置連線。這是因為北都的網路沒有提供 IPv6 位置,所以如果網站的 DNS 如果有 IPv6 位置的話就會從 HiNet 這邊的 IPv6 出去了...

另外 ping 與 MTR 之類的工具不會動在這這樣的架構下是正常的,因為這些工具會自己組合 raw packet 丟,不是透過 Linux 的 network stack 處理,所以不會被我們指定的 ip rule 解析。網路上看起來是有方法可以 mitigate,但我就先放著了...

這樣看起來還算堪用,先這樣用一陣子看看... 先前是在 Raspberry Pi 上面跑個 proxy server 導流量,但會受限於 Raspberry Pi 的硬體限制,效能上面就普普通通,現在直接用桌機拼看看...

One thought on “Ubuntu 下面搞 Multi-home 架構”

  1. 我家裡的桌機有兩個有線網路,一個是 HiNet 光世代,另外一個是社區網路 (其實出去也是光世代),像是這篇提到的架構 (只是當時還住在後山埤,另外那條是北都的第四台網路):「Ubuntu 下面搞 Multi-home 架構」。 我在上面那篇提到要怎麼以 source ip address 來決定 routing,然後我就可以跑 Squid,並且在 Squid 上面指定 source ip 來達到目標。 後來有做了一些改變,最主要是換成 microsocks。 一個原因個是 Squid 比較「重」(heavy),microsock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