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Agent 的淘汰提案

看到廢除更新 User-Agent 字串的提案:「Intent to Deprecate and Freeze: The User-Agent string」。

一方面是 User-Agent 裡面太多沒用的假資料 (像是每一家都是 Mozilla),另外 User-Agent 會帶出一些隱私問題 (辨識資訊)。

目前的提案是希望改用 User-Agent Client Hints (UA-CH) 取代 User-Agent 的功能,把預定義好的東西透過對應的 HTTP header 傳遞。

Chromium 的計畫是在 M81 (stable 版預定在 2020 年三月中釋出) 先 deprecate navigator.userAgent,所以有存取時 web console 上會出現警告。而 M83 (2020 年六月初) 則是不再更動 user agent 字串 (鎖住)。到了 M85 (2020 年九月中) 則是統一 desktop 的 user agent 字串,並且盡可能統一 mobile 上的字串。

另外裡面也有整理了其他瀏覽器的意願:

Edge: Public support

Firefox: Public support for freezing the UA string - “freezing the User Agent string without any client hints—seems worth-prototyping”

Safari: Shipped to some extent. Safari has attempted to completely freeze the UA string in the past, without providing an alternative mechanism. That got a lot of pushback, which resulted in somewhat reverting that decision. Nowadays, their UA string seems frozen, other than updates to the OS version and the browser major version.

雖然不是完全都同意,但看起來應該有機會在今年陸陸續續搞定...

MySQL (InnoDB) 的內部狀態

Percona 老大 Peter Zaitsev 在「MySQL – A Series of Bad Design Decisions」這篇裡提到了他認為 MySQL 設計上的問題,不過裡面也提到了不少有用的指令,平常可以先熟悉一下輸出,等真的有狀況的時候才會想起來可以用這些指令。

首先是最經典的 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算是很多文件上面都會提到的指令。可以看 InnoDB 當下的情況,藉以猜測內部現在是怎麼卡住...

另外一個是 SHOW ENGINE INNODB MUTEX,就如同 Peter Zaitsev 所提到的,這個指令想辦法抓出最重要的資訊,但不要像 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 給了那麼多。

另外當然就是 INFORMATION_SCHEMA,他甚至希望 SHOW ENGINE INNODB 系列的指令應該要被整合進去,這樣才能用 SELECT 相關的指令整理... (因為 ORDER BY 以及蠻多的指令沒辦法在 SHOW ... 上面用)

Python 2 的後續支援

雖然 2020/01/01 開始 Python 2 就沒有官方支援了 (翻了一下資料發現「Python 2 series to be retired by April 2020」這篇,官方好像延到四月了...),不過剛剛看到這則新聞,裡面提到了商業支援:「Snakes on a wane: Python 2 development is finally frozen in time, version 3 slithers on」。

在最後一段:

Those catering to corporate clients intend to continue support Python 2.7 for a while. In October, Red Hat said it will stop supporting Python 2.7 in RHEL 8 come June 2024.

不確定這些 patch 會不會也移植到 CentOS 上,如果會的話,至少有一個地方可以讓你多四年掙扎,感覺上可以用 container 生一個獨立的環境...

另外 Ubuntu 這邊的 LTS 不知道有什麼方案,已知 20.04 的目標是要移除掉,但 16.04 與 18.04 裡的 Python 2 如果有問題時,不知道會不會收 patch...

再來就是 pyenv 了,翻了一下目前的情況,好像就是放著,不知道會有什麼方案搬出來...

t3 也可以上 Dedicated Single-Tenant Hardware 了

AWS 宣佈 t3 系列的機器也可以上 Dedicated Single-Tenant Hardware 了,也就是實體的機器不與其他人共用:「New – T3 Instances on Dedicated Single-Tenant Hardware」。

會需要避免共用實體機器,其中一種常見的是需求是 compliance,主要是在處理資料 (尤其是敏感資料) 時要求實體隔離,以降低 side-channel attack 或是類似攻擊的風險:

Our customers use Dedicated Instances to further their compliance goals (PCI, SOX, FISMA, and so forth), and also use them to run software that is subject to license or tenancy restrictions.

另外一種情境是 AWS 的美國政府區,直接與一般商業區的系統切開,不過這也得有經濟規模才有辦法這樣玩...

AWS API Changes

Twitter 上看到 Jeff Barr 提到的,看 whois 資料是去年年底生出來的網域名稱,整理了 AWS 服務上 API 的改變說明:「AWS API Changes」。

有提供 RSS feed 可以訂閱,所以除了可以透過 reader 訂起來以外,也可以透過 IFTTT 這類服務轉到 Telegram 或是其他的 IM 上,不過好像不是官方的服務,但總是比較有系統的整理出來了...

Amazon EKS 降價 50%

Amazon EKS 宣佈降價 50%:「Amazon EKS Price Reduction」。

開頭這段就講了重點:

[...] We are reducing the price by 50%.

As of the 21st of January, the price will reduce from $0.20 per hour for each Amazon EKS cluster to $0.10 per hour. This new price is for all new and existing Amazon EKS clusters.

本來的價錢換算成月費大約是 USD$144/month,現在降到 USD$72/month,看起來好像很多,但因為這其實只是 kubernetes 的 controller 費用,實際跑 pod 的 EC2 instance 還是照舊,所以應該是還好...

對於每個 cluster 的量都夠大的人來說其實沒有太多感覺,主要是對於每個 cluster 量不大的人會好很多...

離開 Vim 的方法

先說明最基本的方法是按個幾下 Esc 確保離開 insert mode,然後輸入 :q 然後 enter 就可以離開。

在「How to exit vim」這邊則是創意大賽,尤其是前面幾個方式:

:!ps axuw | grep vim | grep -v grep | awk '{print $2}' | xargs kill -9

想練功的可以看一下指令,然後用 man 看一下說明學一些東西 XD

AWS 大阪區要轉成正式區域

看到 AWS 公佈了大阪區要轉成正式區域的消息:「In the Works – AWS Osaka Local Region Expansion to Full Region」。

大阪區本來是東京區的 local region,主要是提供給東京區的用戶備份以及備援,現在如果變成 full region 的話可以觀察看看 routing,如果從日本西側進骨幹的話,有機會快個 4ms (直線約 400km)?

另外一個是價位不知道會跟東京差多少,畢竟東京週邊的各種物價與地價都算貴的,當然也有可能就全部照日本區的價錢算...

目前喊出來的目標是 2021 年年初會有 3 AZ,也就是標準 region 的架構:

Today, we are excited to announce that, due to high customer demand for additional services in Osaka, the Osaka Local Region will be expanded into a full AWS Region with three Availability Zones by early 2021.

SHA-1 的 chosen-prefix collision 低於 2^64 了...

算是前陣子的大消息,SHA-1 的 chosen-prefix collision 需要的運算已經低於 2^64 了:「SHA-1 is a Shambles」。

基本的 collision 指的是演算法找出 p1p2 兩個字串,使得 hash(p1) == hash(p2)。但這個方法對於實際的攻擊價值並不大,因為 p1p2 是透過演算法找出來 collision,都是亂數字串。

chosen-prefix collision 指的是先給定 p1p2 (在實際攻擊中,兩組都會是有意義的字串),然後攻擊的演算法可以算出 m1m2,使得 hash(p1 // m1) == hash(p2 // m2),其中的 // 就是字串加法。這樣的是先產生出有意義的字串,於是就可以在真實世界中使用。

舉例來說,我先產生出 blog.gslin.org 的 SSL certificate,然後再產生出一個 github.com 的 SSL certificate,這兩個分別就是 p1p2

接下來演算法算出 m1m2,使得 hash(p1 // m1)hash(p2 // m2) 相同。

接著,我就可以拿 p1 // m1 給 CA 簽名 (因為我有 blog.gslin.org 的擁有權),而拿到的憑證因為 hash 值相同,就可以給 github.com 這組用。

2008 年的時候就用這個方法生出一個 sub-CA:

In 2008, researchers used a chosen-prefix collision attack against MD5 using this scenario, to produce a rogue certificate authority certificate. They created two versions of a TLS public key certificate, one of which appeared legitimate and was submitted for signing by the RapidSSL certificate authority. The second version, which had the same MD5 hash, contained flags which signal web browsers to accept it as a legitimate authority for issuing arbitrary other certificates.[14]

另外,如果跟 2017 年由 GoogleCWI 打出來的 SHAttered 比較,當時的攻擊是 identicial-prefix,實際上的用途沒那麼大,這次是 chosen-prefix,就有很強的實際用途了。

所以這次的攻擊給了幾個重要的事情。

第一個是 SHA-1 的 chosen-prefix collision attack 運算已經降到 2^64 以下了,然後加上:

第二個是 2^64 的運算成本已經低於 USD$100k 了,作者是使用 GPUserversrental 這個租用 GPU 的服務跑出這次的運算,而這也表示攻擊安全層級是 2^64 的密碼系統,成本也是 USD$100k 了。

地球上還是有不少系統使用 SHA-1 (作者在網站上有提到),看起來這陣子會有不少修正...

AWS Elemental MediaConvert 支援 MP3 輸出了

AWS Elemental MediaConvert 宣佈支援 MP3 輸出的格式了:「MP3 Audio Output Now Available with AWS Elemental MediaConvert」。

找了維基百科上的 MP3 資料來看,歐盟是 2012 年就全面過期,而美國是 2017 年:

The basic MP3 decoding and encoding technology is patent-free in the European Union, all patents having expired there by 2012 at the lates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technology became substantially patent-free on 16 April 2017 (see below). MP3 patents expired in the US between 2007 and 2017.

會拖到 2020 年的現在才支援 MP3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一種可能 AWS 家的法務發現是還有其他地區沒列出來?另外一種可能是,如果考慮到 MediaConvert 的產品特性是以影音為主,所以 AAC 用的比較多,而發展 MP3 相關功能的動力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