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cona XtraDB Cluster (PXC) 節點離開太久後的惡搞法

Percona 的「How To Recover Percona XtraDB Cluster 5.7 Node Without SST」這邊看到的技巧,不過只能用在 5.7 版,不能用在 8.0 版。我猜這個方法也可以用在其他跑 Galera Cluster 的資料庫上...

維護一組 Percona XtraDB Cluster 時一個常見的問題是,當節點離線太久後有機會無法用 IST (Incremental State Transfer) 跟回來,也就是只要把先前還沒有同步的部份更新進資料庫的方法,這時候就會需要用 SST (State Snapshot Transfer),變成抓整個 full copy。

作者提出來的方法是基於 IST 的大小通常比較小,但 binlog 通常都留蠻久的,所以可以利用 binlog 來幫 IST。

方法是先把 Galara Cluster 關掉,用 MySQL 傳統的 replication 同步到一定程度後,再把 IST 相關的位置設定指到已經同步的位置,接著再把 Galara Cluster 接上去就可以恢復了。

這個方法是 5.7 版限定,因為 8.0 的年代沒辦法改 Galara Cluster 的 wsrep 位置資訊:

Unfortunately, a similar solution does not work with Percona XtraDB Cluster 8.0.x, due to the modified way wsrep positions are kept in the storage engine, hence the trick with updating grastate.dat does not work as expected there.

我覺得可能 Percona 之後會弄出 patch 讓使用者可以改...

把 MySQL 的 binlog 功能再拆出來的 mysql-ripple

看到 Percona 的「MySQL Ripple: The First Impression of a MySQL Binlog Server」這篇提到了 Google 放出來的專案 mysql-ripple

這個軟體的情境是針對有很多 replica (slave) 時的情境,要解決每一個 replica 都會對 master server 產生壓力,算是 binlog 的 cache layer。

MySQL Ripple 抓了 binlog 下來後就可以模擬成 mysql server (但是只能提供 binlog 服務) 讓 replica 接,在 replica 很多的情境下就可以橫向擴充,而且因為軟體只支援 GTID 模式,所以比較好做 HA 架構 (相對於 filename + position 模式)。

大概可以歸納出是 write 很多 (所以 binlog 量很大),但又有大量 replica 需求的情境... 目前好像想不出來有什麼情境可以拿出來用 :o

MySQL 的 binlog 對效能的影響

Percona 的 CTO Vadim Tkachenko 在比較 InnoDB 與 MyRocks 時意外發現了 binlog 會影響不少效能穩定性,再加上 MySQL 8.0 有改變 binlog 相關的預設值,所以他後續花了不少時間測試,寫了兩篇關於 binlog 對於 MySQL 效能的影響:「How Binary Logs (and Filesystems) Affect MySQL Performance」與「How Binary Logs Affect MySQL 8.0 Performance」。

第一篇是想要知道在 Percona Server 5.7 上開 binlog 的影響,做出來後可以看到明顯的效能波動 (因為 binlog 導致 flush 時效能暴跌):

而其中的 workaround 就是調整 flush 參數,讓他比較頻繁的小量寫入,而不是突然要寫很多資料。這樣一來對平均效能也許比較差,但對前端應用衝擊會比較小:

在測試可以看到 sync_binlog=1000 是個妥協點。各單位要自己去找出適合的數字:

The strict setting also comes with noted performance penalties. I will also test sync_binlog=1000 and sync_binlog=10000, which means perform synchronous writes of binary logs every 1000 and 10000 transactions, respectively.

另外有測試 ext4 與 XFS 是否有影響,就測試的結果看起來 ext4 比 XFS 好一些,但差距有限:

第二篇則是拿 MySQL 8.0 與 Percona Server 5.7 比較,可以發現在 MySQL 8.0 開啟 binlog 時有時會有不少的效能損失:

It seems that binary logs have quite an effect MySQL 8.0, and we see up to a 30% performance penalty as opposed to the 13% for Percona Server for MySQL 5.7.

雖是推銷一下自家產品在這塊還不錯 XD

MySQL 5.6 到 5.7 改變的預設值

Percona 整理了一份 MySQL 5.6 到 5.7 改變的預設值,對於評估與轉移的人都很有用:「MySQL Default Configuration Changes between 5.6 and 5.7」。

sync_binlog 居然從 0 改成 1 了,這對效能的影響應該不少。

performance_schema_* 有不少改成自動調整了,可以省下不少功夫。

innodb_buffer_pool_dump_at_shutdowninnodb_buffer_pool_load_at_startup 都打開了,這避免了正常重啟時的 warm up 問題,不過在存在有效的手段可以手動 warm up 的時,應該還是會關掉吧。(參考 2013 的文章「熱 MySQL InnoDB 的方式...」)

另外介紹了 InnoDB 預設格式的改變,這點到是因為使用 COMPRESSED,反而不太受到影響。

Percona XtraDB Cluster 5.6 與 GTIDs 的結合

Percona 的 Fernando Laudares 在「How to setup a PXC cluster with GTIDs (and have async slaves replicating from it!)」這篇裡提到了 Percona XtraDB Cluster 5.6 與 GTIDs 的配合方式。

傳統的 replication 的 binlog 的表示方式是 filename + position,這個是大家已經很熟悉的方式。

digraph {
    M1 [label="Master 1"];
    M2 [label="Master 2"];

    S1 [label="Slave 1"];
    S2 [label="Slave 2"];
    S3 [label="Slave 3"];
    S4 [label="Slave 4"];

    { rank=same; M1; M2; };

    { rank=same; S1; S2; S3; S4; };
    S1 -> S2 -> S3-> S4 [style=invis];

    M1 -> M2;
    M2 -> M1;

    M1 -> {S1, S2, S3, S4};
    M2 -> {S1, S2, S3, S4} [color=gray];
}

優點是很簡單 (很好理解,也很容易設定管理),但缺點是 Slave 的 Master 跳動時 (從 Master 1 跳到 Master 2),Slave 可能會漏資料。

原因是出自於 MMM 之類的工具無法知道 Master 1 最後一筆寫入的資料對應到 Master 2 的哪個 binlog 位置。

MySQL 5.6 之後多了新的模式,叫做 GTIDs (Global Transaction IDs),把本來 binlog 的 filename + position 改良一下,變成 source_id + transaction_id 的形式。

source_id 是每台機器固定的值,目前是用 UUID 代表,而 transaction_id 則是遞增的流水號。所以也很好理解:「source_id 這台機器的第 n 個 transaction」。

這樣就可以多出很多偵測機制,降低問題發生的機率。

而 PXC 5.6 在這個領域則是因為已經有了自己的 cluster 機制,所以整個 cluster 會共用一組 UUID。這樣就可以避免混用機制而產生複雜的問題。

所以就變成三台 Master 互相切換 (通常 PXC 都是三台以上的奇數機器):

或是其中兩台互相切換 (第三台只跑 garbd 而沒有實際資料時):

我們家只剩下一組 cluster 是 PXC 5.5 (最大的一組),其他都是 PXC 5.6 了。應該要找人 deploy 這個機制降低 Master 跳機時的人力操作成本了...

Percona 提供的「Galera Cluster 前置作業」文件...

文章的標題「Follow these basics when migrating to Percona XtraDB Cluster for MySQL」寫的是 Percona XtraDB Cluster,不過基本上就是在講 Galera Cluster

除了已知的 MyISAM 問題與 Primary Key 前提外,還有提到在從 MySQL server 轉移到 Galera Cluster 過程要怎麼做。

在這種情況下,會另外準備 server 跑 Galera Cluster (採先建後拆的策略)。新的 cluster 裡其中有一台會以 slave 身份向原來的 MySQL server (master) 取得 binlog 更新。

log_slave_updates 就是用在這裡。設定後才能讓 Galera Cluster 內的 server 收到 binlog 後記錄下來,之後會複製到其他台。

當初轉移的時候也有用到,後來因為都是新建就淡忘了,看到 Percona 寫的文件才突然想起來有這回事 XD